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薀实践调研论文
蒁得分:
羅论文名称: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蒆年级专业: 2015级机械工程
蚀学生姓名/学号:
薈评阅教师:
蚇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芅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螀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
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
罿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莈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
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羃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
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螀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荿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
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
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螂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
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也是这次大会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袀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
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
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薈在我国,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
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袅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
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羀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
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袇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
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
羆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薄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这里,生态文明形成了雏形。
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
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芈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蚈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
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