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怎样学习硬笔书法
①硬笔书法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的书写工具包括钢笔、圆珠笔、蘸水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多种多样,简单易取。它与软笔书法的区别在于笔画纤细灵巧,去其肉筋存其骨质。硬笔书法作品书写快捷、携带方便,非常易于文化信息的传播。
②学习硬笔书法,第一,要选取自己喜欢的字帖。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要想写好硬笔字,必须选古碑名帖。楷书名帖有柳公权的《玄秘塔》、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行书则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等。
③第二,把握“读、摹、临、背、意、用”的习字真诀。“读”即读帖,读字的用笔、结构、章法等,读帖要经常读,闲暇时要经常拿出字帖翻看。“摹”即摹帖,就是用透明的白纸蒙在字帖上照着描写。“临”即临帖,就是边看字帖边照着帖的写法练字,这是学习书法最常.用的方法。要把自己写的字同帖上的字比较,找出差距,努力改进。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要看一个字写整个字。“背”即背临,就是试着不再看字帖,背着写出字帖上一样漂亮的字来。“意”即意临,在临写的时候融入自己的理解、情趣、个性修养,形成自己的风格。“用”即运用,今天写好了一个字,明天就要在作业或写文章中加以应用,彻底改掉以前的不良写法,按所学的新写法书写。如果只是练习写字的时候按字帖上把字写好,平时又回到习惯的写法上,那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④第三,克服练字中的不良做法。
⑤首先是见异思迁。这是学习硬笔书法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很多初学者,今天喜欢王羲之,明天又临颜真卿,过几天又学习米芾、苏东坡,最终一无所成。因此我们必须选准一本字帖,目标专一、扎扎实实地练习。
⑥其次是一曝十寒。有些初学者兴趣来时就练一阵子,有时十天半月就不动笔,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练不好字的。
⑦另外还有突击冒进。很多初学者拿到一本字帖后,今天临几页,明天临几页,要不了几天就把一本字帖从头到尾临完了,回过头来,却仍然写不好字,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制定详实的学习计划并稳步推进,重在效果而不是进度。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硬笔书法的特点。(3分) 17.本文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请说出理由。(3分) 18.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和作用。(3分)
1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最”删去可以吗?为什么?(3分)
“临”即临帖,就是边看字帖边照着帖的写法练字,这是学习书法最常用的方法。 .
第 5 页( 共 13 页)
议论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就是阅世
①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难以言说。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岁了,通常还幼稚率薄。听说狄更斯们可以为一个街区的拐角写去几千字,就问:写一些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思?还有,像罗曼?罗兰这样,让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列相向而开的火车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戏,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创意的安排呀。
③其实,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交谈。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重要的时候。
④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孩子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常是快读速读),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但孩子们只拿书作消遣;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但他们把与书交谈的时光变成了游戏的时光。于是,这些现象所表明的认知的肤浅,已经造成这个时代思想的贫薄与文化的匮乏,而这种贫薄与匮乏,又必定会延缓和阻碍一个民族的心智成熟。
⑤但我们也不失去希望。应该相信,总有一个时刻,人们得安静下来,为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⑥契合着个人的经历,最近曾再读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说:“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许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过迷失,借助于种种外力的帮助,最终都走了出来。但在我,读《神曲》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
⑦很朴素的道理,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作者汪涌豪,有删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 说说作者在开篇举自己年轻时阅读的事例有何作用。(3分) 17. 作者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18. 第⑥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3分)
第 6 页( 共 13 页)
(二)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⑴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⑵这个数据意味深长。它表明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充实了大脑,却丧失了心灵。 ⑶许多人会说,社会现实如此,工作压力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有时间去追求生活情趣?
⑷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致。《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⑸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⑹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木匠带着一帮徒弟干活,徒弟擦汗时挥手一甩,腕上的手表飞了出去,掉在半人高的刨花堆里。徒弟们停下手里的活东翻西找,始终没有找着。天色已晚,师徒们先去吃晚饭,待师徒们酒足饭饱,回到木工房,却见木匠的小儿子已经找到了手表。木匠很是惊讶:“我们这么多大人,大白天都没有找到,现在黑灯瞎火的,你是如何找到的?”男孩说:“大家一起找,乱哄哄的。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听见手表滴答滴答声,顺着声音一摸,就摸到了。”
⑺故事很简单,道理却很深邃。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⑻《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⑼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⑽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16.作者在本文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2分) 17.本文的第⑴段有什么作用?(3分)
18.本文第⑻段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概述文章第⑹段中的小故事。(不超过100字)(5分)
第 7 页( 共 13 页)
(三)别让仇恨挡了路
陈仲
①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碎,反而膨胀起来,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胀大到把路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吧,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②仇恨是你最大的敌人。要想快乐,你必须学会忘记仇恨。 ③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难得在滚滚红尘中走一遭,何必寻找那么多的烦恼呢?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不足,事事都有缺憾,但是瑕不掩瑜。只要我们忘记仇恨,不刻意追求完美,....我们就会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拥有丰富和美好的生活。
④现实中,有多少时候因为仇恨而让自己不能自拔?有多少本来很简单的矛盾因为仇恨而演绎得不可收拾?学会忘记吧!忘记仇恨是一种胸怀、一种品格,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上奏了一个《百官图》,按着次序指明当朝哪些人是正常提拔,哪人些是破格提拔;是因公提拔,还是因私提拔。并建议任免近臣不应该完全交由宰相处理。这一举动惹怒了时任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康定元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入侵,范仲淹负责防御军务。这时,仁宗下谕希望范仲淹不要再纠缠和吕夷简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范仲淹得知后微笑着说:“臣向论矗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吕夷简听说后,深感愧疚,连连说:“范公胸襟,胜我百倍也。”
⑤中国有句古话:“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说的就是让人忘记仇恨。仇恨只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而忘记却可以让自己轻松上阵,重新开始。
⑥不责人小过,不揭人隐私,不念人旧恶,要成就一番事业,牢记一条原则就可: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惠,忘记自己对别人的仇恨。因为仇恨是一把火,被烧伤的往往是记住它的人。 ...
(选文有删改)
16.作者在本文中表明了一种怎样的观点?(2分)
17.第③、④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道理是什么?(4分)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不足,事事都有缺憾,但是瑕不掩瑜。(“瑕不掩瑜”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因为仇恨是一把火,被烧伤的往往是记住它的人。(“一把火”的比喻好在哪里?) ...19.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仇恨袋”的神话故事写起?(4分)
第 8 页( 共 1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