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 -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6:39: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比较研究异军突起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热兴,《百年孤独》作为一个著名个案也被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里。拉丁美洲和中国都曾经是殖民地,又都是第三世界国家,相似的历史背景使得研究者从《百年孤独》和中国的本土小说中找到了很多契合点。

殷国明在《从故事新编到百年孤独:兼论二十世纪小说艺术更新的大趋势》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是真实的艺术感受把不同国度、民族的文学联结成世界文学的整体,单一的民族文化生活和艺术形式无法造就世界性的文学巨著。《百年孤独》成功的经验在于它拥有丰富的艺术形态,不但根植于民族生活中,带着独特的印第安人文化氛围,而且熔铸了西方现代文化发展中一切新颖的艺术手法。

叶继宗在文章《寻找本民族的群体意识:百年孤独与小鲍庄的比较》中认为,《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群体意识孤独和《小鲍庄》中的仁义均折射出了落后的国民性和狭隘的文化传统。同时两部小说都有两个世界,前者有一个现实的世界和一个怪诞的非现实世界,后者则是在现实世界的背后隐藏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

《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史也成为研究对象,当时一批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在马尔克斯那里受到启示。贾平凹、韩少功、李杭育、莫言、王安忆、马原等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

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主要是通过《百年孤独》来认识魔幻现实主义的)。回顾80年代的中国文学,许多文学现象都与《百年孤独》发生了联系,《百年孤独》参与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进步。《百年孤独》帮助了扎西达娃、格非等文学新人的成长。更重要的也许在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寻根热潮,是从《百年孤独》那里受到了直接的启发。莫言本人就曾在1986年第3期《世界文学》上发表文章《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坦言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三、新锐批评各展奇葩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评论家们在研究《百年孤独》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的方法,如文化学、心理学、叙事学、文本细读、神话学、原型批评等,作为解读文本的工具,涌现了一批颇有新意的成果。 王正蓉的文章《试论百年孤独的双文化视角》从文化学的角度剖析了《百年孤独》的成功经验,认为它不是采取单一的我或他者的视角,而是协调了西方文化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双重视角。于立蕾在《百年孤独中的时间》一文中分析了这部作品独特的时间形态,作者引入了时圈的概念,即指一句话中包含了现在、将来、过去,形成一个循环,时圈不仅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处理时间的纲领,而且体现了他关于时间的哲学。一个个大小时圈的互相重叠表现了永

恒的凝滞,而循环本身还意味着孤独。这种凝滞和永恒性静止的对立面即是瞬间,瞬间是一种喷发和顿悟,体现了作者对破旧立新的热切向往。

张京的文章《百年孤独的艺术结构》运用叙事学的方法(叙事时序和叙事逻辑方阵)来分析作品的表层及深层结构。他认为《百年孤独》有两种时间结构:直线型时间结构和圆周型时间结构。直线结构像是一根轴线,环绕这根轴线的是许多圆圈。

徐静的《马尔克斯的意图谬误》一文则提出了一个阐释学的命题,作者认为这部作品内蕴丰厚,意义显现呈放射状,形象与凝重之中灌注着飞动的情思,一般性的解读很难透析它,任何概括都只能撷取它一部分的意义或内涵,因此才有了对《百年孤独》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评论。

《百年孤独》经历了形形色色的批评和研究的洗礼,仍然保持着它讳莫如深的魔幻魅力,可以期待在这部作品广阔的审美空间中将会出现更多的出色的研究成果。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 -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dwh86g0e1036aw5tvxo0daes3y38300x5v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