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副本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4:35: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中华文本库

三、综合法

综合法的基本思路:人因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某一领域的工匠或技师,人有着自己特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

综合法产生背景:整个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系统和综合的要求,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有三大特点: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 综合法特点:

1、强调环境对形成艺术能力的重要性(艺术能力指艺术创造的欣赏能力),认为教师的质量和课程的设置在艺术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 2、强调概念的作用大于媒介(包括工具),

3、不仅强调过程(探索、创造、求新的过程),而且强调作品(结果)。 四、对话法 对话式教育特征:

1、教师与儿童,家长与儿童,儿童与学习对象之间,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2、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其学习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

3、衡量一个人所受教育的标准,不再单纯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因该知道其来源,懂得其运用。

4、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和谐和整合。

5、对话意识必须消除自我中心意识,不一致的观点和行为对于产生新观念和产品更为有利。 6、对话教育着眼于破除种种极端倾向。

7、不管是教育还是受教育者,都因该感到自己也要接受教育。

对话方式基本形式:儿童与艺术品的对话;儿童与自然地对话;自我对话。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作品临摹法

(二)情景观察法 观察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语言描述法 语言指形象化的文学语言。 (四)联想迁移法 通感是学前儿童感知的一个特点。 (五)游戏练习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第一节 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研究

一、学前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研究的有关论述 1、法国儿童画研究者吕凯把儿童绘画分为四个阶段:

第 9 页 共 9 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中华文本库

(1)偶然的写实阶段:又称涂鸦期 (2)不完全的写实阶段 (3)知的写实阶段 (4)视的写实阶段

2、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七个时期:

(1)搔笔(2岁—6岁)a、无目的的线画 b、有目的的线画 c、模仿的线画 d、局限的线画

(2)线画(4岁)

(3)记叙的象征主义(5岁—6岁) (4)记叙的写实主义(7岁—8岁) (5)视觉的写实(9岁—10岁) (6)压抑(11岁—14岁) (7)艺术的复活(15岁)

3、哥仙修泰纳把儿童画分为五个阶段: (1)错画期(1岁—3岁) (2)图式期

(3)对线及形发生感情的时期 (4)想表现得象实物的时期 (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

4、布莱德拉把“错画”和“空想的象征表现时期”亦即儿童画渐具绘画的形象时期以后,分为三个时期: (1)概念画时期 (2)用线表现画的时期 (3)以颜色构成空间画的时期

5、美国心理学家罗文斐尔德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错画期(2岁—4岁) (2)前图式期(4岁—7岁) (3)图式期(7岁—9岁) (4)写实初期(9岁—12岁) (5)拟写实时期(12岁—14岁)

6、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涂鸦期(1岁—2岁)

第 10 页 共 10 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中华文本库

(2)象征期(2岁—3岁) (3)定型期(3岁—7岁) (4)写实期(7岁以后) 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 儿童画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

(一)涂鸦期:(1)无意识涂鸦(2)有控制的涂鸦(3)圆形涂鸦(4)命名涂鸦 儿童产生涂鸦现象的解释:

(1)心理分析学派认为婴幼儿的涂鸦是一种反抗和报复行为。

(2)柏特、罗文菲尔德等人认为儿童涂鸦可以获得肌肉运动所产生的满足与快感 (3)涂鸦起源于模仿

综上所述,幼儿涂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幼儿涂鸦学习活动表现为:(1)认知能力是儿童产生涂鸦活动的重要因素。 (2)涂鸦是儿童有意识的模仿活动 (3)兴趣和联系是儿童涂鸦发展的动力 (二)象征期 (三)图式期

图式初期,大约从5岁到7岁左右,是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最敏感的时期。 图式后期,约7、8岁左右,相当于学龄初期的一、二年级学生。 从象征期到图式期,儿童画的特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表象符号的形成 (2)感觉的强调和夸张 (3)主观印象的表现 (4)写实期

第二节 幼儿园不同年龄儿童绘画的各种呈现 一、小班

1、线的产生:线条是儿童画中最基本的陈分,线条也是人们用来表现二度空间最简单的式样 2、圆的世界:圆形产生于手的旋转运动,就像胳膊围绕着肩旋转形成的圆形轨迹一样,圆没有方向、没有棱角、是最简单的视觉样式。鲁道夫认为:当儿童处于圆形式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某个具体事物的性质。 3、二维空间的影响:从儿童最初的画面来看,他们所观察到的物体基本上是通过二维空间形式出现的。没有前后、上下、远近之分,不能区分物体的立体性。而常常是一个用轮廓线包围着的物体的表层面,正、侧面混杂在一起。

第 11 页 共 11 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中华文本库

4、教育的作用:

(1)儿童绘画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同步进行的

(2)儿童对形状轮廓的掌握,是按照儿童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的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4)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对形象轮廓知觉掌握的规律,设计各种课题 5、形象轮廓线的发展:

(1)阳光放射式样发出的光线往往是由直线构成的

(2)以平面为主的表现方式是小班儿童的主要特征,但必须加强培养空间观念,这方面泥工、积木、结构游戏对加强三维空间概念是最适宜的手段 (3)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能加强儿童对物体的印象 二、中班(4岁—5岁)

符号性表象能力的发展是这个时期儿童画的重大特征:

1、线条:线条仍然是这个时期儿童中最基本的成分,直线和横线是他们普遍运用的,用它画出人、树木、房屋等各种物体。

2、形状:儿童把握的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以二度平面表现物体的空间。一方面力图反映他自己所注意到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添加了自己内心的主观图式。

3、大小、方向:儿童通过视觉已经能够区分别大小,但在儿童的画面中,大小的准确性程度却很低。中班儿童,已经注意到在组合一个整体时的大小比例关系。

4、色彩:早期儿童的发展,形状先于色彩。4岁儿童开始对颜色发生兴趣,他们会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选择,不再使用单色画。黄、绿、棕、紫、黑等颜色是这个时期儿童最常选用的

5、想象和情感:色彩和形状的每一种运用,都是用来创造意象

6、教育的影响:中班儿童画是在以儿童为主体,积极鼓励儿童主动地探索和创造的环境中产生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形体,都来自于儿童直觉的感知、观察和想象,是他们的探索发现的结果。

三、大班(5岁—6岁)

1、用二度平面表现物体的各个方面:阿恩海姆所说,用轮廓线表现事物适合人类心理状态的最简单的和最习惯的表现技巧,儿童画的空间是通过二度平面表示出来的

2、基底线的突破—空间表现之一:用纸的底部或者划上一条底线作为地平线,在地平线上一字排列着物体,这种使用基底线的作画方式,是早期儿童画的特征之一

3、深度关系—空间表现之二:随着儿童认识事物和观察力的扩大,儿童对画面的处理更深入细致。儿童不仅画出物体的表面特征,还希望解剖内部,于是出现了“透明画法”。

第 12 页 共 12 页

搜索更多关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副本 的文档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副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6gn5i1hm4qfr016rpw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