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1510历年真题及答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1:34: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 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作答。 4.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新闻作品中,作者为毛泽东的是 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C、《上海严寒》 D、《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下列关于描写手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类型 B、描写的作用在于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及结果 C、好的描写可以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

D、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3、关于退缓式导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是第一代导语 B、是第二代导语 C、出现于19世纪中期 D、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4、《写在绢帕上的诗——访邓拓夫人丁一岚》的体裁是 A、人物消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素描 5、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接近性,是指

A、报道刊发的时间要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

B、报道者在釆访过程中要与釆访对象尽可能在心理上接近,以更好地了解釆访对象 C、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或心理上的距离越接近,新闻价值越大 D、新闻报道的主题要和通过釆访收集的事实材料贴近 6、下列报道属于现场新闻的是 A、《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B、《抢菜记》 C、《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临床误诊100例>》 D、《京郊出现“科学热”》 7、我国深度报道勃兴于 A、民国初年 B、20世纪50年代 C、抗战期间 D、20世纪80年代

8、新闻报道中的注释性背景,是指 A、对报道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说明 B、对报道的主题或意义所做的解释

C、对报道中的人物思想和活动做出的解释

D、专业报道领域中对科技成果、技术性问题的释疑,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 9、新闻作品分析的起步阶段是 A、理性认识阶段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统一阶段 C、感性认识阶段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分离阶段 10、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11、下列关于新闻作品共性与个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好的新闻作品要善于在所报道的人和事的特殊性中发现个性 B、表现形式上的求新是求得新闻作品个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C、只要具备了鲜明突出的个性,这篇新闻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 D、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 12、“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以坎特向桥本赠送一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 始。”———这条导语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描写 B、议论 C、设置悬念 D、运用对比 13、下列作品中,属于新闻述评的是 A、《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B、《上海严寒》 C、《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D、《经济学家赶集》

14、下列著名新闻工作者中,曾担任过晋察冀日报社社长的是 A、邓拓 B、范长江 C、邵飘萍 D、邹韬奋

15、下列对《华美窗帷的后面》与《祁连山北的旅行》两篇新闻作品的共同之处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两篇作品的作者均是范长江 B、两篇作品均是风貌通讯

C、两篇作品记叙的均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摧残 D、两篇作品均大量运用了历史性背景与地理背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6、新闻作品研究者需要具有的理论素养包括 A、特殊才能 B、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C、政策水平 D、幽默精神 E、分析判断能力 17、下列有关新闻作品的“新鲜”这一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A、新闻报道要求时间新近

B、新闻作品的观点要追求标新立异

C、新闻作品所报道的人物要从未被大家所了解

D、新闻内容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以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 E、新闻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应是从未被报道过的 18、下列新闻作品中,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有 A、《“妈妈教我放鸭子”》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D、《“飞天”凌空》 E、《核弹元勋的“三子”》

19、美国新闻学者提出,在解释性报道中构成所谓解释的事实有 A、历史性事实 B、环境性事实 C、简历性事实 D、数据性事实 E、反应性事实

20、近半个世纪来,西方特稿写作呈现一个趋势,即在遵守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同时 A、增强评论色彩 B、注重背景知识介绍 C、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 D、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 E、安排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1、外国新闻作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22、进行新闻作品研究,通常需要运用哪些思维形式? 23、简述新闻的真实性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试述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25、试述《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这篇新闻述评从后现代中国网民对哈佛校训的编造事件出发,评述失掉真理后人们生活在假自由中的状况。请分析(一)本文由哪几个板块组成;(二)贯穿这些板块的逻辑线索和主题思想是什么;(三)对整个文章的流畅性和合理性进行评述。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哈佛假校训”引发的真教训

有的时候,假的比真的更动人,更有吸引力。不过有个条件,要懂得利用人们的心理。近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所闹出来的风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可怕的是,知识变成真假不分的宣传广告,信息变成夺取话语权的手段,所谓“真理”也就不过是失去光环的“口号”罢了!

至于“校训”(motto)到底是什么?它是学校的“座右铭”,用以表达学校最关注的价 值。不过,校训也会逐渐流于形式,甚至被人遗忘。举例来说,请问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北京大学的校训?

网上流传的北大校训有好几个版本:有说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有说是“因真理、 得自由、以服务”,有说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更有人说,蔡元培立下了“学术自 由,兼容并包”的校训。其实,今天北大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姑且不论这四点是否适合拿来做校训,有这么多版本就说明,校训并非全校师生所真正关注的。

那么,为什么哈佛的(假)校训会被拿出来炒作呢?更重要地,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受骗呢?不但受骗,在哈佛当局2009年提出澄清以后,人们还在继续上当,好象他们愿意上当一样。这是为什么?

假校训暴露的真问题

当然哈佛的光环是个很大的因素,不过,这不是个孤立事件。记得几年前,许多人喜欢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的话来批评中国的教育。“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最后发现,这段话根本是捏造的。因为流传太广,耶鲁大学经查证后,公开否认前校长曾讲过这段话。

其次,许多人喜欢诉诸权威,追逐名校,加上智识上的懒惰惰,不重视信息的真实度,也是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国人求真的精神远远不及“实用”的诉求,只要对我有用,不论真假对错都会拿来使用。

因此,在哈佛假校训中才会出现诸如“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这类常见于高考补习班墙壁上的励志口 号。至于“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教育程度代表收入”等冒牌校训的流行,则充分暴露了国人对待知识的功利心态和追求成功的价值导向。

消失的基督精神

美国名校的校训本来也是代表建校的初衷。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真理”与“自 由”这两个词出现在美国大学的校徽和校训上的频率最高,其灵感多出于耶稣的一段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 32)

哈佛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始于“哈佛学院”,1636年设立,目的是训练“公理会” 的神职人员。距五月花号登陆不过16年。

十年后( 1646 ),哈佛学院定下“校规”规定“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上帝、 认识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并让每一个学生因此把基督作为一切健全的知识和学习的根基。让每一个人因为明了上主是智慧的源头而暗自祈祷以求努力装备自己,寻求来自上帝的智慧”。并且规定,每天必须阅读圣经至少两次,以增进神学与逻 辑的能力,并学习实际的与灵性的真理。

1692年,哈佛设定了以“为基督和教会的真理”作为校训,并写在校徽上。原文是用拉丁文写的“Veritas Christo etEcclesiae”。“真理”这个字在校徽的正中央,它分布于三本打开的书上,两本书朝上,一本朝下。根据哈佛网站的解释,这代表人的“理性”有限,需要上帝的启示。当时的校长是因克瑞斯·马瑟,他是位清教徒神职人员。

不过,随着文化环境的逐渐多元化,哈佛大学的性质也逐渐地在改变,它从训练公理会的神职人员到开放训练唯一神论教(Unitarianism)的神职人员。1806年上任的校长本人就是个唯一神论者。所谓唯一神论,那是个否认基督教三位一体和基督神性的宗教信仰,一般将之划分为自由派的基督教。这反映出整个智识界在走向开放、自由的风气。

世格化之后的哈佛大学

19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哈佛大学的“世俗化”也就随着文化逐渐转型的发生,犹太教、伊斯兰教、唯一神教的学生开始被接纳进入校园。哈佛的校训也就从“为基督与教会的真理”演变成“真理”。

哈佛最大的改变发生在1869年,新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上台。他以唯一神论和爱默生的理念治校。艾略特说:“学术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一个开放的心灵,训练缜密的思维,传授哲学方法,累积历代的思想,并贯以谦卑的态度。这就是大学在今天服事基督和教会的方式。”

也就是说,哈佛不再把立校的基础建立在某个特定教派上,它教育的目的也不再仅是 神学上的装备,艾略特把一个地方性的院校转变成了一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在这里求真、求知。但由于知识和真理不限于圣经,而上帝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一切的真理也都应当是上帝的真理。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成了广义的知识追求。

然而,如果缺乏了个人对上帝的回应,仅仅是在“广大的意义上”追求真理,人的追求向谁负责呢?与世俗化的信念有何区别呢?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马斯登在1996年出版了一本书,《美国大学的灵魂:从新教传统到无信仰的建立》。马斯登认为,这种在“广大意义上”的基督教精神,不过是一个“灵性化的启蒙式理性主义”罢了,那不过是没有新教内涵的自由派新教主义。结果是,传统价值和基督教信仰被边缘化了,不但无法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更变成了精英们为了表现独立思维最喜欢攻击的把子。

多元化带来的相对主义,已经造成了恶果。虽然求真仍然是哈佛的传统,但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是逐年下降,因为再没有人能够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善的。

2012年爆发的丑闻就是个例子。校方发现,一门有279名学生选的课,其中竟然有至少125名学生集体作弊。在这个求职越来越艰难的现实之下,分数必争,人们认为这不是个孤立事件。有心人开始呼吁要加强哈佛人的诚信教育。其实早在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 时,许多涉嫌者都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当时就有人批评,美国的商学院缺乏道德教育。

为什么许多精英们听不进基督教的信息?精英社会的群众心态所产生的压力当然是个原因。不过,是否基督教会用次要的议题作为批评世俗的武器,或是用反智的方式传达信息,或是传播一个服务社会的廉价福音造成的?如果不能很有力,很准确地把耶穌基督真理的信息表达出来,以挑战人的短视、轿傲和无知,影响力自然有限了。这是否反映了许多教会在内部也不能胜任地传达基督的信息?

真正的信仰不怕求真。人只有用谦卑的态度求真,承认自己并非全知、全善、全能,才真是真理的学生。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1510历年真题及答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97k5a49n47hq70zb090vngk58yn6010e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