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2016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120分钟】
云南省2016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47分)
一、课内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苏东坡的《惠山烹小彪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因月”是“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校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未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倒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蝙》之类书籍,要找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宇排印书籍还是“付”“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酒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溢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吗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慣的去做,总比断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你遇事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丈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以下对“联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由“小龙团”茶联想的,这是因为明月照着泉水
8页) 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和清茶泡在泉水里有一点共同清沁肺腑的意味。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来得较丰富,也来
得含混,含混而显丰富,而有蕴藉。
C.“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将天上人间贯通,
富于情趣,体现了文学的魅力。
D.“联想”起于习惯,习惯就喜欢走熟路,走熟路就一定产生流弊。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写美人用“柳腰桃面”“工嫱西施”,写才子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可取。 B.“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概念,它说的是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不加斟的地使用并且自鸣得意。
C.“套板反应”是一种心理习惯,是文艺创作离不开的一种心理品质。
D.“套板反应”就读者说来,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就作者而言,和创作的动机是一致
的。
3.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联想意义易误用而产生流弊,因而在文艺创作中不宜运用联想
B.“套板反应”在遣词用字上有反映,在运思布局上有反映,说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是“套板反应”。
C.语言受思想情感支配,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情感,你的文章就真挚,质量就不一般。
D.“唯陈言之务去”,作者主张创新,就是要抛弃前人的思想言论,走一条全新的文艺创作之
路。
二、课内外古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兰享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8页) 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长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惠:贤惠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陈:九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殊:不一样 .
5.以下全都能表现王羲之深刻思考“死生”的一组句子是(2分)
①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③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⑤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6.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修楔事也”四字,简洁明了,写出了一时之间“群贤毕至,少长威集”兰亭的缘由。 B.作者认为生命在天不在人,人生短暫,故应乘着好日子、好山水、好天气、好人 气,及时行乐。
C.王羲之预言,当后人阅读到参与兰亭集会的众名士的诗作及自己的《兰亭集序》 时,也肯定会产生与自己相同的感慨。
D.《兰亭集序》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写下的序,全文叙事状物写景议论打怀,笔法跌宕多姿,重在表达对历史、对生命的思考。 7.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仰观字宙之大,锯察品类之盛。(3分) 译文:
8页) 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筏背。(3分) 译文:
(二) 古诗阅读(7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病 牛 李 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蜜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贏病卧线阳。
【注释】①李纲:宋代名臣,官至宰相,力主抗金,并亲自冼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谗臣排挤,
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病牛》一诗为其板贬谪武昌后所作。 ②箱:通“厢”,指粮仓 ?伤:同情
8.这首诗以“病牛”为题,诗中的“牛”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9.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出下列名何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卫风·氓)) (2)一去紫台连朝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用“吾所以为此者, ”的言语描写,表现了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情系高原 邢秀玲
①也许,我的家族之根在遥远的南方,但我认定了高原是我的故乡。曾经许多朋友包括我的儿女都不只一次地问我:“你为什么对高原至今一往情深,念惫不忘?”这个问题,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②高原拥有“江河源头”的美称,海拔之高,水资源之丰沛,都是举世瞩目的;它的辽阔、
8页) 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