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1.走进内心,体会情感。
师:看得出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膺,但是处在当时的社会,在租界内能这样做吗?为什么?同样,在场的周恩来也是敢怒不敢言,但这一个个画面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从租界回来后,他经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这一幅幅画面深深刺痛了你、我,也深深刺痛了少年周恩来,他在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才能振兴中华,不让中国人民再受欺凌?只有十二岁的我能做什么呢?
2.回扣课题,激情引读。
预设1:要想不受外国人的欺侮,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
所以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预设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延伸,学文明志。
从此,民族的振兴,国家的荣辱,成了周恩来学习的动力。 1.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引读临别赠言和抒发救国抱负的诗篇。 2.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周恩来勤奋苦学的资料)
师: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周总理,从这个伟人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的收获。
3.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师:听你们的肺腑之言,老师真的很感动。是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正像梁启超所说——(齐读《中国少年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的再辉煌而读书!
(五)总结提升,日积月累
1、摘抄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2、进一步了解周恩来这位伟人,将你所了解的周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
23* 梅兰芳蓄须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梅兰芳哪几件事,能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能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梅兰芳蓄须的目的,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难点:理解课文讲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搜集梅兰芳京剧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梅兰芳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梅兰芳。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1.欣赏梅兰芳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学生交流欣赏之后的感受,交流对梅兰芳的认识。
2.课件展示梅兰芳资料,简介梅兰芳。
师:美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扬评他为:“最完美的艺术家”“一位登峰造极的专家”。
师:旅居苏联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说:“除了一两个喜剧演员外,西方有哪一位演员能比得上梅兰芳!”
师:从这些名人的评论中,你感受到了或知道了什么?
(这是世界名人对梅兰芳精湛的京剧艺术给予的中肯评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
3.过渡:同学们,这样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表演艺术家,在他的一生中,却有几年留着胡须,拒绝登台演出,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近梅兰芳,一起用心去理解和感受这位伟大的人物。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蓄须”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课件展示要求:
(1) 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批注。
(2) 自读之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小组之间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自学效果。
(1)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目的指导。
(2)课件展示本课词语,再次指导朗读和理解。
(3)多音字指导:“宁可”中“宁”本课应读(nìng),不读(níng),“要求”中“要”在本课中读(yāo),不读(yào)。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指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不断地“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梅兰芳拒绝演出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课件提示:在思考的过程中,注意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用笔画起来,然后展示,最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总结,也可以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
2.学生交流汇报,适时指导。 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
上海沦陷—藏身租界—避居香港—香港沦陷—返回上海 板书:拒绝登台卖房度日香港拒演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前两件事写得十分简洁,比较详细地写了后面三件事)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指导方法:用恰当的词语把每件事情连缀起来, 并加上一些准确的过渡词语。)
环节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四)精读课文,把握形象
深入学习后三件事
师:“卖房度日”“拒绝登台演出”前两件事的基础上,同学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第3—7自然段,学习梅兰芳如何“滞留香港避演”“蓄须明志拒演”“自伤身体”,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活动一:合作学习“蓄须明志”一事
1.合作交流: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第3自然段
(2)讨论:想一想,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蓄须意味着什么?不蓄不行吗? 交流汇报:
预设1:蓄须是为了拒绝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预设2:梅兰芳是演旦角的,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演出了。
预设3: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名角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梅兰芳为了爱国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2.同学们想象一下:梅兰芳一方面顶着恶势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长期不演戏,收入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梅兰芳过得是怎样的生活?
结合内容相机理解“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体会日本侵略者的蛮横无理和梅兰芳的生活窘迫悲惨境地。
(1)品读句子,想想,这句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前面低缓,后面激昂) 指生读。
(2)想象,完成下面的句子。
他宁愿________________,还宁愿________________ ,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3)多种方式朗读第3自然段,个别读,比赛读。
3.补充资料:长期不演戏,没有经济来源,一家老少怎么生活呢?
据说,当时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存入香港银行,但日寇把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登台演出之后,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他,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曾经卖过画,出卖自己多年的藏品,卖掉自己的房子,甚至举债度日,虽然这样,梅兰芳一直坚持民族气节。 4.引导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敬佩之情。
活动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梅兰芳回到上海后要买房子,别人给了他怎样的优厚的条件? (指名读)
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2.面对这样优厚的条件,梅兰芳是怎样做的?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3.从他“卖房维持生活”这件事中,哪句话使你体会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艺术家,是一个有精神节操的艺术家。
4.你能根据梅兰芳的事迹,用“……宁可……也……”说一句话吗? 生自由答。
活动三:品读5—7自然段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一部分中哪些词一下子打动了你的心? 2.引导学生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当然”进行理解。 汇报交流:“斩钉截铁”说明了什么?(他态度很坚决) “斩钉截铁”这个词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坚决与果断)
我们感受到:梅兰芳爱____,更爱________,他视_________________利益高于一切。 他的行为表现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良知和高风亮节。 师:谁能读出这种坚决与果断之情?(点名读)
让我们怀着对梅兰芳不惜冒险注射伤寒针的敬佩之情,读出他斩钉截铁的态度吧。(齐读) 过渡:是呀,梅兰芳坚持大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啊! 环节四:品读“高尚气节”
1.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