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 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体现梅兰芳终于走出了困境,终于走上了自己热爱的艺术舞台?(用“盼望、喜悦的语气读”。)
2.师总结:梅兰芳用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丑陋行径,课文中也体现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这是何等伟大的爱国之情啊!
(五)升华情感,直抒胸臆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请把你心中的歌,化作笔下的情,把对梅兰芳先生的怀念、敬佩之辞表达出来吧!(可以用对联、诗句、歌词、也可以用颁奖词等形式)
(生写,课堂交流,及时鼓励)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总结课文,积累运用
1.课堂总结: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千秋万代。现在,就让我们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2.师: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对梅兰芳先生发出这样的慨叹:“茫茫青史,为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念念这首小诗,感受并继承梅先生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齐读) 3.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下查阅、搜集有关梅兰芳的故事、画传、照片,办一份小报,自己命题目。
【板书设计】
拒绝登台
卖房度日强烈的爱国之情 23* 梅兰芳蓄须蓄须明志 卖房拒演崇高的民族气节
自伤身体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笋”“茅”等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延安革命圣地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延安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单元导语,教师诵读,导入新课 (一)教师诵读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你听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配乐)
(二)初步认识延安
1.同学们,你们想学习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读祈念曾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
2.你知道延安是什么地方吗?(学生交流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3.介绍延安的资料
师:(教师出示课件)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
环节二、预习分享,实记字词,初读课文
1.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朗读
师:要想读好诗歌,必须知道诗的韵脚,才能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韵脚就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请你画出本诗的韵脚。 3.学生自读汇报:全诗押的是ang韵。学生尝试朗读
4.师:(教师出示课件,划分诗句节奏,教师范读)想读好一首诗也要读出正确的节奏,请你根据老师给你划分的节奏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环节三、合作学习,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一)初读课文,体会心情
1.导语:请同学们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课文第一小节运用了什么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2.学生自读交流 预设:比喻迫切的心情
总结: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的向往和追求。作者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3.师:你能把这种对延安的追求读出来吗? 4.学生师范读,教师评价。
5.过渡:诗人对延安的追寻非常迫切,对延安非常向往。那么诗人都追寻了哪些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6.预设: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7.师: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8.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汇报。
9.师:(出示多媒体图片和简介)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 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10.师:这些地方是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代表着什么? 预设:代表着一种精神,革命的精神。
总结: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二)整体感知,小组自学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 2.师:(出示幻灯片)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诗中还有哪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3.预设:“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4.教师点拨:“破旧的茅屋”“老牛破车”说明过去地生活非常贫困,生产条件非常落后,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你能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预设:我们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总结:是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
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 5.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6.过渡:延安精神如此重要,一旦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
预设:(教师课件出示)“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7.师:这是一个什么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8.预设:这是反问句,意思是:如果一旦失去你,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总结: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没有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国家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9.师: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预设: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10.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五、六小节。
环节四、回归整体,总结拓展,积累升华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全班配乐读文。
3.学生自由谈谈怎样在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新课 标第 一 网
延安 我把你追寻
延河
追寻枣园延安精神
南泥湾
杨家岭
萦绕在心间的家国情怀
——部编语文教材四(上)第七单元拓展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拓展阅读《青稞饼的故事》《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文章,能够读懂文章内容,读懂文章背后蕴藏的情感。
2.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读懂文章内容,读懂文字、文章背后蕴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相关拓展文章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单元主题
1.同学们,谁还记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