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鄂教2017课标版教科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五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关于月相的相关知识。月亮是月球的俗称,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天体之一。一般从幼儿开始,学生就接触到有关的月亮的传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本课教学需要学生对月亮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简单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学习月相变化规律,并认识简单的月相名称。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紧密相关。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中需要采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竞赛、奖励等)来促进学生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并且要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程。
经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有了明显发展,但学生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学生平时对月亮并不陌生,在语文课文、古诗、歌曲、电视节目等都有所了解。但是因为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月相名称还是很陌生的。在教学中利用视频短片、儿歌和动手制作月球体验月相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叫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并能认识简单的月相名称。能通过制作的小月球演示月相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体会到月相的变化,从而对月球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能演示月相变化规律,并认识简单的月相名称。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制作的月球演示月相的变化,区分“上弦
月”和“下弦月”。
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学法:实践操作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准备:
知识拓展:月球其它方面的相关资料
教具器械:课件、粘好小棒的黄色小球、黑油性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发探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星球和我们地球息息相关,大家还记得它是谁吗?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太阳图片)
2.对太阳你都了解哪些知识了? 预设1:太阳很大、很热,温度高。
预设2: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相机板书) 预设3:地球围绕太阳转。(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并画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迹)
【设计意图】从复习太阳入手,借助学生的演示明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为学习月球做铺垫。
师过渡:大家认识了太阳,还有一个星球也和我
们的地球息息相关,你知道它是谁吗?
(二)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月亮》。(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究新知 (一)抛题探究:
1.关于月亮,你又了解多少呢? 预设1:月亮叫月球。
预设2:月亮上没有水、没有氧气、很冷。 预设3: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相机板书) 预设4:月亮围绕地球转。(找学生黑板演示,并画出轨迹)
【设计意图】呈现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为后面体会“新月、满月”时月球的位置变化做铺垫。
(二)探究月相的变化
1.大家平时都见过什么样的月亮呢?
学生说自己见过的月亮,找学生利用白板画出自己看到的不同的月亮样子。
2.大家看见过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那就说明月亮是每天都在变化的,那你能知道月亮的变化规律吗?你能不能给它们排一排顺序呢?
3.找学生排序,并说一说月亮是怎样变化的?
4.大家都同意这种变化规律吗?预设有不同的排列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一体机,利用白板剪切出不一样的月亮图形,并让学生手动排列月亮变化规律。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排序调动了学习兴趣,也体现出他们的思维过程。
5.观看视频,学习月相变化。
师:到底哪个排列的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设计意图】月相变化对于二年级学生比较难,借助动画视频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视频讲解相对简单,其中的月相名称介绍简洁、清晰便于学生记忆。
6.通过视频你知道我们排列的哪个顺序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再次确认正确的排序,也是对学习知识的检测。
(三)学习月相名称。
1.从刚才的视频中,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预设:知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叫月相。(一体机出示月相的定义,并在黑板上贴上“月相”)
2.月相都有名称,你都知道哪些名称吗?它们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