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传播学名词解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7:44: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

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2.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

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 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

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 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简历起来的集群结构。

7.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

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

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未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

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雪茄,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未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 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时间“内容分析法”,其代表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1. 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

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12.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哥哥要素之间的关系。 13.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4.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5. 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6. 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H 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他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

受者、信息、媒介,称为四大要素。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W,因此,通常称作5W模式。

17. 德福勒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修正便是加入并突

出了“反馈”的机能。其次,德福勒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再次,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是典型的控制论模式。

18. 传播单位:是在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

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9. 螺旋式模式:大众传播学者F 丹斯提出的控制论传播模式。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

受双方的“认识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累计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组织也好,个人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需要自觉地、不断的推陈出新。

20.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物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

为的群体。

21. 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上的第三次飞跃,解决了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较

早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的是赖利夫妇。

22.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

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3. 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个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的间隔距离抽取样

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24. 雪球抽样:在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调查某一特殊人群的传播活动,结余随机抽样和非随

机抽样之间,常态式非随机的,这是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凭借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由少到多逐级扩大的抽样模式。

25.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

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26. 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对象,认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

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7. 模型法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复

杂、很难细分的客观对象(即原型),在调查、实验和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其某些表现和特征,设计出一种“模型”,对其加以描述。

28. 分层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现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层中按随机即原

则提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29.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即一

种为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

30. 内容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

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贝蕾尔支出内容分析有五种基本的分析单元:关键词、主题、特质、段落、编目。

31. 实验变量:即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因素,其中,在实验过程中实行的措施叫自变量,也称

“实验刺激”;由自变量决定其变化的因素叫因变量。

32. 样本:在抽样调查法中从总体中抽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称为“样本”。

33. 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所采用的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

段。

34. 实验对象:即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人。其中分为两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

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

35. 综合化:指再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36. 工具说: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很多是属于工具性的。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

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功能,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37.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传播的个人功能,力图用游戏说去

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他断言,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了,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遍地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38. 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的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

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39. 施拉姆:曾把大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雷达功能。他是指通过客观、

准确的反映现实社会的真是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民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一句。

40. 所谓大众文化: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播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

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它是和少数有高等修养的人民所享有的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相对而言的。

41. 功能失调: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某种活动的后果并非都

对其所在的社会体系或与之有关的群体、个人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及其成员来看,这种不利的后果就是“功能失调”。

4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室拉扎斯菲尔德和黙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大众传媒可以

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这种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43.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民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经达到了

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很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很充分的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益疏远。

44. 整合功能:指大众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吧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

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把人民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事件上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45. 文化传递功能: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

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统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46. 议程设置功能: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

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传扬,形成议论中心。 47. 功能: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48. 传播者:即传播的主体,包括单个的人,比如记者、编辑,还包括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

与机构,比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出版商、电影制片厂等,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般都统称为“传播者”。

49. 把关人:传播者不可避免的要站着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

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50.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

是“双重行动”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把关人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51. 潜网布里德认为: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只能,而这

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52.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1956年由施拉姆参与撰写的一本传播学经典著作,书中的报刊

实际上指的是整个大众传播事业。所谓的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53. 反馈: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反馈就是受众对信息传播所作出的反应,

就是受众意志的显示。

54. 控制研究:就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的研究。

55. 自由主义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反

对针对传播活动实施任何形式的限制,认为通过“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的过程,最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56. 社会责任论:是针对自由主义法治的弊端而提出的,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与

完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黄静中,还应主动、积极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7. 《权利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阿特休尔1984年所著,在西方被认为是第一次

对《报刊的四种理论》造成重大挑战的著作。

58. 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所谓“内容”就是社会上传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59. 符号:通常指字母、电码、语言、数学化符号、交通标志灯,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

志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符号。

60. 信号:是指某种颜色、声音、动作、动向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以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

反射;而这些颜色、声音、动作、动向就称为信号。

61.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62. 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

文字、图像)

63. 译码:是指信息接收者要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64.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

发展。

65. 抽绎:就是经过选择和舍弃,引出事物的头绪来。它是语言最游泳的特性之一,也是我

们是否具有概况事物或问题能力的表现。

66. 大众传播信息:即新闻,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

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67. 信息自选过程:指受众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的,而不是照单全收,他们要经过

信息自选过程,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才会对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予以部分或分量的吸收和利用。

68. 渠道: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这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 69. 媒介: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

息交流的中介无(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报刊)。

70.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的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

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如印刷、无线电广播媒介。

71. 冷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

力,参与度高。如电话、电视媒介。 72. “便士报”:是指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美国创办的每份仅售一便士的大众型廉价报纸。 73.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媒介即讯息”是他的媒介理论中心点。

根据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闻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74.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例如甲告知乙一件事情,乙便是之一信息传递行

为的受传者。

75.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

指报刊记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大众传播的受众由不同层次的受众群组成。 76. “靶子论”:指再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过的一种把受众当做“靶子”

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滋味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击倒。

77. 个人差异论:指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

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受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的受众理论。

78. 社会分类轮:指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

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理论。

79. 社会关系论:指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体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的受众

搜索更多关于: 传播学名词解释 的文档
传播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fpv4lgrb3blzb1bt2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