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十七章补虚药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9:36: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十七章 补 虚 药

一、概念: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二、作用及适应证

一是补虚扶弱:补虚扶弱,主要用治久病大病之后,正气虚弱的病证,以之辅助正气,改善虚弱的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二是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主要用于正虚邪实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病证,以之配合祛邪药,通过扶正祛邪而达到去除病邪,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

虚证: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 三、分类: 1.补气药:气虚证 2.补阳药:阳虚证 3.补血药:血虚证 4.补阴药:阴虚证 四、配伍规律:

气血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也常常是相互影响的。

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常导致阳虚。补气药、补阳药:相须为用。 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常导致阴虚。补血药、补阴药:相须为用。

五、使用注意 1.实证病人忌用

2.配健胃开胃药物,以免妨碍消化吸收。 六、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增强机体各种免疫功能:

(1)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阿胶等均有一定程度

1 / 21

升高白细胞作用;党参、白术、枸杞、熟地等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人参、淫羊藿等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黄芪可促进白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抑制细胞核糖核酸代谢。 (2)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五味子可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以补益药为主的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及参附汤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3)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人参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提高Y:球蛋白、IgM含量。

2.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补益药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力,调节病理过程,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即被称为“适应原”样作用。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补益药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影响。如人参能通过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通过促肾上腺激素刺激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内的合成与分泌,并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淫羊藿、冬虫夏草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补益药能调节和促进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某些补益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6.强壮作用:补益药对机体有滋补强壮作用,能提高工作能力。如人参能提高机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减轻疲劳,提高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效率;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降低肌肉疲劳;大枣、白术、肉苁蓉等均能增加实验动物体重和增强肌力

7.改善造血系统:人参、党参、黄芪、当归、阿胶、鹿茸等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2 / 21

第一节 补 气 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 二、作用及适应证

1.补气健脾:脾气虚证。食欲不振、便溏、脘腹胀满、神疲乏力,甚或浮肿、脱肛、子宫脱垂等。

2.补肺止咳平穿喘:肺气虚证。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语声低微、易出虚汗。

3 / 21

※ 人 参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似人形而得名。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园参一般在栽培5~7年,9~10月采挖。

炮制:生用或炙用。 名称:

1.生境:山参。野生者称“山参”。 园参。栽培者称“园参”。

2.产地:吉林参、抚松参。产于吉林省、或吉林省抚松县。 高丽参。产于韩国或朝鲜。主产于韩国绵山、北朝鲜开

城,多为栽培品

3.炮制:红参。蒸熟晒干或烘干。

生晒参。将园参剪去小支根,用硫磺熏后晒干,即为生

晒参。如不剪去小支根,称“全须生晒参”。

糖参(白参)。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汁中,在晒干。 保鲜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

(1)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可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独参汤)

※ 现代用独参汤治疗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 (2)气虚欲脱兼亡阳证。 可与附子同用,(参附汤)

※现代制剂“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取得一定疗效。 2.补脾益肺:

(1)脾气虚证。食少纳呆、便溏、倦怠乏力。(四君子汤) (2)肺气虚证。呼吸短促、少气懒言、动则喘乏、脉虚自汗等。 3.生津止渴:热病津伤之口渴、消渴。

4 / 21

搜索更多关于: 第十七章补虚药 的文档
第十七章补虚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g8r5fpb637lyd0yjbf83hrt8bf1m008t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