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的盛水容器中漂浮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木块,若将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截去并取走,那么( )
A.木块余下部分下沉,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增大 B.木材余下部分上浮,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减小 C.木块余下部分上浮,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D.木块余下部分不上浮也不下沉,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的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专题: 推理法.
分析: 木块漂浮,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截取露出水面的部分后,木块的密度不变,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剩余木块的状态,仍为漂浮;
因为漂浮,木块的重减少,木块受到的浮力减小;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水深变小,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水对容器底压强的变化情况.
解答: 解:将露出水面的部分截去后,木块的密度不变,仍然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没入水中的那部分木块将要上浮;
截取露出水面的部分后,木块重变小,因为仍漂浮,受到的浮力变小,根据F浮=ρ水v排g可知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容器内水位变低,水深变小,根据p=ρgh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知道截取部分木块后密度不变,二是知道木块上浮→v排变小→水深变小.
7.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现用水平推力F将木块缓慢匀速推动,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但未倾翻),在此过程中,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压强和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变化情况是( )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 控制变量法.
分析: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为物体的重力,不会改变. 木块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变化,从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11
A.压力不变,压强变大,摩擦力变大 B.压力不变,压强变大,摩擦力不变 C.压力变小,压强变大,摩擦力变小 D.压力不变,压强不变,摩擦力不变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的变化,从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解答: 解: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重力不变,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不变.
桌面受到的压力不变,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
桌面受到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摩擦力不变. 故选B.
点评: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和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8.下图所示情景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压强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解答: 解:A、房屋建在面积更大的地基上,是在房屋对地基的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房屋对地基的压强,保护地基.不符合题意.
B、通过沼泽地时脚下垫木板,是在脚对地面的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脚对地面压强,防止陷入沼泽.不符合题意.
C、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是在载重汽车对路面的压力一定时,增多轮子,来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载重汽车对路面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冰鞋上装有冰刀,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冰面的受力面积,增大冰刀对冰面的压强.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考查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主要利用控制变量法,从压力大小或受力面积的大小上去判断.本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9.“094型”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它受到海水的( )
A.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B.压强和浮力都不变 C.压强减小,浮力减小 D.压强增大,浮力增大
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12
分析: 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处于全浸没,从中知道排开海水的体积的变化和所处深度的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由题知,潜艇在海水中上升,所处深度h变小,排开海水的体积v排不变, ∵F浮=ρ海水v排g,
∴潜艇受到海水的浮力不变; ∵p=ρgh,
∴潜艇受到海水的压强减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和运用,由题得出深度和排开海水的体积变化是本题的关键.
10.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
A.F甲>F乙,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 B.F甲<F乙,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长 C.F甲>F乙,因为乙方法时阻力臂短
D.F甲=F乙,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考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 专题: 压轴题;图析法.
分析: 把水泥板看做一个杠杆,抬起一端,则另一端为支点.由于水泥板是一个厚度、密度都均匀的物体,所以,其重力的作用点在其中心上,此时动力F克服的是水泥板的重力,即此时的阻力臂等于动力臂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确定F甲与F乙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两次抬起水泥板时的情况如图所示: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动力克服的都是水泥板的重力,对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都在其几何中心上,所以阻力臂都等于动力臂的二分之一.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G.所以前后两次所用的力相同.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将抬起物体所用的力与物体的重力两者联系在一起.对于均匀的物体,抬起一端所用的力等于其重力的一半.对于一端粗一端细的物体,由于其重心不
13
在其中点上,所以,所用的力不等于重力的一半:抬起粗端所用的力大于重力的一半;抬起细端所用的力小于重力的一半,但两者之和仍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1.“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距月球表面200km高度经过多次“刹车制动”,最终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 运动状态 改变.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卫星的运动状态 改变 (选填“改变”或“不变”).
考点: 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1)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 解答: 解:(1)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物体的运动方向时刻在变,所以运动状态在改变.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改变.
点评: 本题易错点是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判断,只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运动状态就是改变的.
12.在墙上挂像框时,可自制一个重锤来检查像框是否挂正,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
考点: 重力的方向;重力.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解答: 解: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垂线是竖直的,只要让壁画的一个边与重垂线平行,壁画就挂正了,所以重垂线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故答案为:竖直向下;地球.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重力方向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重力方向的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我们常用重锤线来检验一条直线是否竖直或一个平面是否水平.
13.下列各种摩擦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① ;属于有益摩擦的是 ②③④ . ①机器运转时,各部分之间的摩擦 ②拔河比赛时,手与绳子之间的摩擦 ③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④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考点: 摩擦力的种类.
14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凡是利用摩擦力为我们服务的摩擦就是有益摩擦,哪些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或对机器零件有磨损的摩擦大多是有害的摩擦.
解答: 解:①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 属于有害摩擦力; ②拔河比赛时,手与绳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力;
③走路时,人就依靠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此,鞋底往往有花纹,原来增大这个摩擦;故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
④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力.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点评: 关键分析出选项中的产生摩擦是对人们的工作有利还是有害,联系生活实际,有利的摩擦要加大,有害的摩擦要减小. 14.用吸管吸密闭的塑料杯中的豆浆时,塑料杯变瘪了,此现象证明了 大气压强 的存在,同时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
考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 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1)用吸管吸豆浆时,吸管用力吸,密闭塑料杯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差将杯子压瘪;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 解:(1)用吸管吸密封塑料杯里豆浆的过程中,杯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杯被压瘪了,该现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塑料杯变瘪,形状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答案为:大气压强;形状.
点评: 大气压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特别广泛,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15.洗手池下面的排水管U形“反水弯”是一个 连通器 ,请你再举一个与此原理相同的实例 茶壶 .
考点: 连通器原理.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容器中的水不流动时,各个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解答: 解:洗手池的回水管,下端相通,构成了连通器,与此原理相同的有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等.
故答案为:连通器;茶壶.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