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津初中英语》阅读课文的整体教学
1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文教学应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熟悉篇章结构放在首位,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把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合于其中,加以理解、巩固和消化。笔者将就具体的教学模式和着重需要理顺的几种教学关系分别进行阐述。 2 教学模式 2.1 理论依据
课文整体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做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其教学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即宏观导读→微观剖析→整体吸收。课文的整体教学保持了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2 功能目标
课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了解课
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上得到提高。 2.3 操作程序
2.3.1 阅读前。(1)讨论课文题目: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先将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大概内容。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印证猜测的结果。(2)背景介绍:在学生阅读前,教师作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能使其学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3)教授新词:为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加快阅读速度,在阅读前可借助实物,简笔画或多媒体先教一部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4)提问引导,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
2.3.2 阅读中。(1)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2)分段精读,注意细节。
2.3.3 阅读后。多种迁移活动,活化教材,交际应用。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采用改变人称或时间来改写课文、续写课文,将课文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设置情境采访等。
2.3.4 实施条件。读是阅读课的主线,听、说、写配合。必须精心设计好各类问题,逐步加深理解,语言知识的讲解要适度,操练要结合语境。 3 教学关系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理顺下列关系:
3.1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整体教学首先是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来教局部,教局部时不忘整体。我们在备课时都要进行某一或某些局部性的教学,各课时的局部侧重不尽相同,但始终要求与整体内容保持紧密的联系。
3.2 难和易的关系
课文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外三个:一要理解课文内容;二要能朗读或背诵课文;三要能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语言材料。如果在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要求达到这三个要求,那几乎不可能。但整体教学是将全篇课文反复进行训练,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解决“难”的问题。 3.3 内容与结构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把词汇、语法、语言教学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这样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结构,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深层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三种关系是搞好整体教学的前提。整体教学体现了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课文的心理特点与过程。通过这些思维活动,学生从模糊的、表层的理解逐步向明确的、深层的理解过渡。学生们在逐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进行问答、复述、概括、总结等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