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6 14:57: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Rising Prices in China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2010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目标、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得以较好完成,但对物价水平的调控不尽如人意.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货币供 应量过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致.其应对措施是通过宏观调控、依法治价,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Abstrac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is the four goals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aintain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n 2010, jobs in cities and towns overfulfilled go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three major goals are good, but for the price level of the regul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Situ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prices rise, mainly due to food prices continue to rise, money supply amount should be overmuch,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caused by. Its response is through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ce, strengthen market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control prices.

关键词:物价、CPI、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经济结构、价格机制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较大幅度增长以致居高不下,物价总水平明显上升。特别是2010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3.6%,随着各种网络流行词如“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 “糖高宗”等的出现,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飞快,同比上涨7.2%,其次是居住,上涨4.5%,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居高不下的商品价格让老百姓倍感生活压力,通胀预期被骤然放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的原因,制定合理对策,使物价回到合理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 物价上涨的原因 (一)国际层面因素

1.是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实施过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美联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长期实施低利率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水平分别维持0-0.25%、1%、0.5%和0-0.1%不变。2010年10月以来,日本、美国和英国等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2.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形成货币超发,导致美元等储备货币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美

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2010年6月7日的88.66跌至2011年3月16日的76.60,贬值幅度超过13.6%。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过量流动性大量流入国际商品市场,推高大宗商品价格。2011年1月20日国际商品市场上金属、粮食、原材料、原油和黄金的价格指数分别比2010年1月1日增长20.9%、30.28%、108.74%、11.44%和26.16%。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上游向下游传导,给包括中国在内新兴经济体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2010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价格平均上涨13.7%,比上年高27.0个百分点,远高于出口价格平均上涨幅度2.4%,表明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上升。

3.是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实体经济困境,却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渠道流入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经济体。例如,在美联储、日本央行宣布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后一周内,都出现新兴市场经济体资金净流入量激增的现象。

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高涨。在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主要储备货币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在套利和套汇双重驱使下涌入中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测算,2001-2010年期间共有2890亿美元“热钱”流入国内,其中2009年和2010年流入量较大,分别为291亿美元和755亿美元。

(二)国内层面因素

1.是货币供给。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超出GDP增速现象长期存在,近几年来更是持续增加,1980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M2/GDP比例分别为36%、151%、175%和182%。2009、2010年新增银行贷款分别为9.5万亿元和7.95万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关,也与近年来我国“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有关。201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85万亿美元,比2009年底激增4481亿美元,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因而不断增加。

2.是需求拉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4万亿元财政刺激措施,实施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形成较强的市场需求。这些新形成的需求与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共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带动价格水平上升。

3.是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据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度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4%左右,增速快于上半年,导致农业、服务业等包含人工成本较高的商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二是受资源价格改革影响,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逐步提升,2010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升。

4.是结构性因素。中国经济本身存在的内外失衡问题是诱发通胀的主要结构性因素。一方面,内外部门发展不均衡、不合理,出口部门过度发展,造成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储蓄与投资结构不合理,储蓄率过高,总储蓄率长期大于投资率,而对外投资不足,只能对外购买美元金融资产,此后这些资产又以外国直接投资(FDI)等形式回流中国,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以上这种“双顺差”局面长期存在,造成央行被迫增发本币,货币供给不断增加。

5.是灾害天气等意外因素。去冬今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长期干旱,导致农产品供给下降,价格上涨。

从以上分析看,外部因素与短期因素是主因,但内部因素与长期因素不容忽视。

二. 应对物价上涨的对策

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通货膨胀已成为制约价格改革的难点,也是整个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为了能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抑制未来物价过快上涨,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采取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1. 坚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优先安排续建、投产和收尾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克服片面追求经济过热现象,转变观念,把工业增长速度保持合理水平。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稳定CPI,增强居民购买能力。

2. 减少货币供应量,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办法应该是减少货币发行量,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有效控制过剩流动性,稳定和收紧货币。必须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倚重财政政策,忽视银行货币宏观调控功能的思想和做法。加快资金市场的开拓,重点发展股份经济,广泛吸收社会游资,引导购买力分流,实现消费基金转向合理化。

3. 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物价上涨从根本上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要控制物价不仅要抑制总需求,也要增加总供给。要控制人口规模,抑制总需求,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把投资规模真正管起来。但不能搞一刀切,把有限的资金和物资用到重点建设和增加短缺产品生产上,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

4.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要制定相关法律措施,对那些搞恶意囤积的不法商人予以坚决打击,严查恶性炒作,大力保障供应,重提“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5.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和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一方面,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防护、善后工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当从气象服务、农资生产和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农户尽可能保持粮食稳产势头。另一方面,完善中低收入者补贴制度,将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与物价水平挂起钩来,帮助困难群体充实好菜篮子,米袋子。

6. 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输入型影响。一是着眼长远、服务中短期,规划和建立战略资源实物(如原油、燃油、铜等)储备机制;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采取收购或参控股方式进入海外战略资源勘探及开采、土地森林开发领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战略资源权益,增强大宗商品价格博弈能力,扩大国际商品采购价格话语权。

三.总结

我国今后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通胀压力之下,应做好应对通胀长期准备。要对通胀成因及走势做出正确研判,注重内部平衡措施与外部平衡措施相结合,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两兼顾。

从当前看,一方面要采取促进内外部平衡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稳步推进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另一方面,

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控制好流动性同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保障粮油生产、流通和储备,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加快由依赖外需向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要高度重视这一转型期内供求总体平衡问题,重点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胀。要实施鼓励科技创新各项政策,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瓶颈行业供给,抵消由于劳动力成本以及社会、环境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我国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趋势与对策》

2012年2月 来源:新

华网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经济蓝皮书》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3)刘元春.2008: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成思.2009: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DB/OL].2011-12-9.

搜索更多关于: 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 的文档
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x6g829g14ncj23rql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