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熟悉立克次体的种类及其所致疾病 2. 熟悉外斐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3. 了解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第21章 衣原体 教学内容 1. 衣原体的特性 2. 衣原体的生活周期 3. 衣原体的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4. 实验室诊断及沙眼衣原体的防治 教学要求 1. 熟悉衣原体的特性 2. 了解衣原体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第22章 螺旋体 教学内容 1. 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分类 2.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 3. 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临床分类和免疫特点 4. 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诊断 5. 钩端螺旋体的特性及致病性 6. 钩端螺旋体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原则 7. 伯氏疏螺旋体 8. 回归热螺旋体 教学要求 1. 掌握VDRL、FTA-ABS、TPHA、TPI等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 2. 了解梅毒螺旋体的致病与免疫 3. 熟悉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及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显微镜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 4. 了解伯氏螺旋体和回归热疏螺旋体的特点及所致疾病 第二篇 病毒学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概况及主要特性 2. 病毒的形态、大小及其测量 3. 病毒的基因组及功能 4. 病毒衣壳蛋白的排列方式、功能及抵抗力 5. 病毒的包膜及其功能、包膜的抵抗力 6. 基质蛋白或被膜蛋白的功能 7. 一步生长曲线与病毒增殖的关系 8. 吸附与黏附:病毒的黏附素与黏附素受体 9. 穿入与脱壳:包括病毒蛋白与细胞膜结合、细胞的吞饮作用以及脱壳等方式释放病毒核酸 10. 生物合成:ds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11. 装配与释放:DNA病毒与RNA病毒、有包膜与无包膜病毒在装配与释放上的差异 12. 病毒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点突变株的种类及意义 13. 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基因重组、重分配、缺损病毒间的互补、表型混合和交换 14. 缺损干扰颗粒 15. 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即在致病、预防、诊断等方面的意义 16.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7. 病毒分类原则、科、属、种的含义 18. 介绍与医学相关病毒科的主要性状 教学要求 1. 掌握病毒的主要特性、基本结构和概念 2. 掌握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3. 熟悉病毒的大小、形态 4. 了解病毒的研究方法熟悉双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增殖周期 5. 了解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6. 熟悉ts株、hr株和耐药突变株 7. 掌握缺损干扰颗粒的定义及主要性状 8. 熟悉病毒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生物学意义 9. 了解病毒间的相互作用 10. 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1. 了解病毒的分类原则及命名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教学内容 1.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病理及免疫逃避 3. 病毒感染的类型,持续性感染的类型 4. 病毒与肿瘤 5. 非特异性免疫:IFN分类、性质及抗病毒作用;NK 和补体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6. 细胞免疫:叙述两条抗原途径活化T细胞,CTL和TD效应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7. 抗体的产生及其抗病毒机制;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的概念 教学要求 1. 掌握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 2. 熟悉病毒引起的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及细胞转化等定义及机制;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病理机制 3. 了解病毒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4. 掌握IFN的重要特性及其抗病毒机制 5. 熟悉NK细胞及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6. 掌握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的概念 7. 熟悉补体、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的抗病毒作用 8. 了解病毒抗原提呈的两条途径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 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的注意事项 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 细胞培养的种类;细胞内病毒增殖的检测指标及病毒鉴定的方法 4. TCID50和蚀斑测定的方法和用途 5. 常用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原理及意义 6. 病毒快速诊断:显微镜技术、病毒抗原检查及病毒的分子诊断 7.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常用的生物制品 8. 抗病毒治疗的概念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9.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核苷类似物、金刚烷胺、干扰素、蛋白酶抑制剂、中草药及基因治疗 教学要求 1. 掌握细胞培养及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2. 熟悉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技术 3. 熟悉病毒标本的采集及送检注意事项 4. 了解病毒感染性测定 5. 熟悉核酸杂交、核酸扩增、蛋白质检测等分子诊断技术 6. 了解分子诊断技术在病毒学诊断方面的应用 7. 熟悉药物的抗病毒机制 8. 了解较为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教学内容 1. 正黏病毒和副黏病毒的主要特点 2.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特点、病毒变异等生物学性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