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含氧衍生物含有羧基或酯基; D.葡萄糖是单糖。
详解:A. 向裂化汽油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振荡,紫色褪去,不能说明裂化汽油中含有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因为烯烃等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
B. 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中分别含有羧基和羟基,涤纶是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B错误;
C. 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中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机物如果是羧酸,则是戊酸,相当于是丁烷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羧基取代,有4种;如果是酯类,可以是甲酸与丁醇形成,丁醇有4种;也可以是乙酸和丙醇形成,丙醇有2种;还可以是丙酸和乙醇或丁酸和甲醇,丁酸有两种,因此符合条件的有机物有4+4+2+1+2=13种,C正确; D. 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D错误。答案选C。 10.【答案】D
【解析】分析:s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则s为Na2SiO3;m是典型的两性物质,则m为Al2O3;0.1mol/L n溶液的pH为13,则n为一元强碱溶液,应该为NaOH;结合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X为H、Y为O、Z为Na、W为Al、R为Si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为H、Y为O、Z为Na、W为Al、R为Si元素,n(NaOH)与p(Al2O3)反应生成r和q,且r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q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则r为H2O,q为NaAlO2;p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p与n(NaOH)反应生成s(Na2SiO3)和r(H2O),则p为SiO2。
A.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则简单氢化物的沸点:R<Y,A错误;
B.Z为Na、W为Al,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Al,则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Z的弱,B错误;
C.Z为Na、R为Si、W为Al,其单质对应晶体分别为金属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Si的熔点最高,钠的熔点最低,即单质熔点:R>W>Z,C错误; D.硅酸钠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等的原料,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注意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注意影响物质熔沸点的因素。 11.【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氨气的制备原理分析; B.根据乙炔的制备原理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 C.根据蒸馏原理分析; D.根据植物油不溶于水分析。
详解:A.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混合物制备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A正确;
B.电石中的杂质与水反应能生成硫化氢等气体,硫化氢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检验乙炔,B错误;
C.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个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
2019年高考化学全真模拟试题(一)含答案及解析 第(9)页
发杂质,因此可用蒸馏法可以淡化海水,C正确;
D.植物油难溶于Na2CO3溶液,可用分液法分离,D正确。答案选B。 12.【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增加氢离子浓度Cr2O7的去除率升高分析; B.根据电解池中阴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解答; C.根据阳极铁失去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判断; D.根据Cr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计算。
详解:A.对比实验①②,这两个实验中只有溶液酸性强弱不同,其它外界因素都相同,且溶液的pH越小,Cr2O72-的去除率越大,所以降低pH可以提高Cr2O72-的去除率,A正确; B.实验②中,Cr2O72-在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r2O72-+6e-+14H+=2Cr3+ +7H2O,B正确;
C.实验③中阳极铁失去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Cr2O72-在阴极上得电子,且溶液中的亚铁离子也能还原Cr2O72-,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Fe2++14H+=2Cr3+ +6Fe3++7H2O,所以导致Cr2O72-去除率提高,C正确;
D.实验③中,Cr2O72-在阴极上得电子,且溶液中的亚铁离子也能还原Cr2O72-,理论上电路中每通过3mol电子,则有0.5molCr2O7在阴极上被还原,且溶液中还有0.5molCr2O7被亚铁离子还原,所以一共有1molCr2O7被还原,D错误;答案选D。 13.【答案】B
【解析】分析:a点为单一的氢氧化钠溶液,a到c是生成碳酸钠,b点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c点是单一的碳酸钠溶液,c到d是生成碳酸氢钠,d点是碳酸氢钠和碳酸的混合溶液,d点溶液呈中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始终相等,a是没有通二氧化碳的情况,即pH=10的NaOH溶液,则c(H+)=1×10-10mol/L,而氢离子来源于水的电离,所以水电离出的c(H+)=1×10-10mol/L,A正确;
B、b点是强碱溶液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所以溶液中的c(H+ )<c(OH-),B错误; C、当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最大时,说明此时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所以根据质子守恒可知c(OH)>c(HCO3)+c(H),C正确;
D、d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离子浓度10-7mol/L,溶液呈中性,c(H+)=c(OH-),结合电荷守恒c(Na+)+c(H+)=2c(CO32-)+c(HCO3-)+c(OH-)可得c(Na+)=2c(CO32-)+c(HCO3-),D正确;答案选B。
26.【答案】 (1). C (2). 2∶1 (3). g→f→e→d→c→b (4). 排除装置内空气的干扰,可以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 出现红褐色液体 (7). 2ClNO + H2O == 2H+ + 2Cl- + NO↑+ NO2↑ (8). 90%
【解析】(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是将二氧化锰固体与浓盐酸混合加热,所以选取的装置为C。该反应中有2mol HCl被氧化为1mol Cl2,有1mol MnO2被还原为Mn2+,所以被氧化与被还原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2)制取的氯气应该先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过浓硫酸干燥,再收集(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长进短出),所以顺序为:a→g→f→e→d→c→b→i→h。
(3)X可以从U形管的左侧加入硝酸,当硝酸没过铜丝的时候,可以保证装置内没有空气,
2019年高考化学全真模拟试题(一)含答案及解析 第(10)页
--+
-2-2-2-2-
这样生成的NO比较纯净。当反应需要停止时,可以关闭K1,此时NO气体无法排出,会产生一定气压,使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当固液分离的时候,反应自动停止。由上,X装置的优点是:排除装置内空气的干扰,可以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4)实验的一般步骤是连接装置再检查气密性,再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两种气体在Z中反应生成亚硝酰氯,而亚硝酰氯是一种红褐色液体,所以现象为Z的三颈瓶中出现红褐色液体。
(5)亚硝酰氯遇水易反应生成一种氯化物(只能是HCl)和两种氮的常见氧化物(NO和NO2),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NO + H2O == 2H+ + 2Cl- + NO↑+ NO2↑。
(6)加入的硝酸银为0.8×22.5×10-3=0.018mol,所以氯离子为0.018mol,根据Cl守恒得到ClNO为0.018mol,考虑到题目是将产品配成250mL溶液,取25mL进行滴定,所以含有的ClNO为0.18mol,质量为0.18×65.5=11.79g,质量分数为11.79÷13.1=90%。 27.【答案】 (1). 粉碎矿石,适当提高浸取时温度、适当提高溶液浓度、搅拌等 (2). S、SiO2 (3). 防止FeCl3及BiCl3水解生成不溶性沉淀,提高原料的浸出率 (4). 氯气 (5). 2Bi + 2O2 + Na2O2
2NaBiO3 (6). NA或6.02×1023 (7). 10-11﹕1
(8). Bi3+、Bi(HDz)3 (9). Bi(HDz)3 + 6OH- === Bi(OH)3 + 3H2O + 3Dz3-
【解析】(1)“浸取”时,为了提高浸取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粉碎矿石、适当提高浸取时温度、适当提高溶液浓度、搅拌等;二氧化硅与盐酸和氯化铁不反应,Bi2S3中的-2价S被氧化为单质硫,则滤渣的主要成分有S、SiO2。(2)由于铁离子、Bi易水解,因此溶浸时加入过量浓盐酸的目的是防止FeCl3及BiCl3水解生成不溶性沉淀,提高原料的浸出率;加入铁粉后铁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Bi3+转化为单质铋,氯气能把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而循环利用,所以气体X为氯气。(3)焙烧时生成铋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2Bi+2O2+Na2O2
2NaBiO3;反应中只有Bi元素化合价升高,从0价升高到5价,当消耗标准状况下4.48LO2即0.2mol氧气时,转移电子的个数是NA。(4)根据溶度积常数可知此时Bi未沉淀,浓度是0.02 mol/L。铜离子浓度是
,所以所得溶液中
3+
3+
c(Cu2+)∶c(Bi3+)=10-11∶1。(5)①当调节pH=2.5时铋的萃取率是0.8,所以铋(Bi)的
存在形式有Bi3+、Bi(HDz)3;②向萃取后的CCl4中加入NaOH溶液可将铋元素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i(HDz)3+6OH=Bi(OH)3↓+3H2O+3Dz。
-1328.【答案】 (1). 2.8×10 (2). 2ΔH2+ΔH3 (3). p3>p2>p1 (4). 该反应
-
2-
的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H2S的转化率减小,故p3>p2>p1 (5). 0.0025 mol·L-1·h-1 (6). 0.53 (7). 增大 (8). 2SO-2e-===S2O (9). K2S2O8+2H2O===H2O2+2KHSO4
【解析】试题分析:(1)某溶液含0.020 mol?L-1Mn2+、0.1 mol?L-1H2S,当溶液的pH=5时,溶液里c(S2-)=1.4×10-11mol?L-1,Mn2+开始沉淀,则MnS的溶度积=
c(S2-)×c(Mn2+)=0.020×1.4×10-11=2.8×10-13; (2)工业上采用高温分解H2S制取氢气,其反应为2H2S(g)
2H2(g)+S2(g) △H1,在膜反应器中分离出H2。①ⅰH2S(g)
S2(g)△H3,根据盖斯定律可知2H2S(g)
2H2(g)+S2(g)为
H2(g)+S(g) △H2,ⅱ2S(g)
2019年高考化学全真模拟试题(一)含答案及解析 第(11)页
ⅰ×2+ⅱ得到的,故△H1=2ΔH2+ ΔH3;②因为恒温下压强越大,H2S的转化率越低,则图中压强p1、p2、p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3>p2>p1,理由是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H2S 的转化率减小,故p3>p2>p1。压强为p3,温度为950℃时,H2S的转化率为30%,即变化量为0.10mol×30%=0.03mol,生成的S2(g)为0.03mol/2=0.015mol,达到平衡时v(S2)=\强p2=7.2MPa,温度为975℃时,H2S的转化率为40%,即变化量为0.10mol×40%=0.04mol,则平衡时H2(g)为0.04mol,S2(g)的物质的量为0.02mol,H2S(g)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总的物质的量为0.12mol,H2S(g)、H2(g)、S2(g)的分压分别为7.2MPa×(0.06/0.12)=3.6MPa,7.2MPa×(0.04/0.12)=2.4MPa,7.2MPa×(0.02/0.12)=1.2MPa,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p=(2.4MPa)2×1.2MPa÷(3.6MPa)2=0.53MPa,因恒压条件下,温度越高,H2S的转化率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若保持压强不变,升温到1000℃时,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3)①低温电解饱和KHSO4溶液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SO4 2??2e?=S2O82?;②K2S2O8水解时生成H2O2和KH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S2O8+ 2H2O = H2O2+2KHSO4。
考点:考查溶度积、化学平衡常数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计算,涉及电解原理的应用。 (二)选考题:
35.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
【答案】 (1). bc (2). 3d (3). K、 Cr (4). a、c (5). 乙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丁烷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6). sp2 (7). Cu3Au或AuCu3 (8). 12 (9).
【解析】(1)由图示得到,石墨烯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2,所以每个碳原子应该形成3个σ键,而每形成1个σ键需要2个碳原子,所以C∶σ键=2∶3,因此12g石墨烯(1molC)中的σ键为1.5mol,选项a错误。石墨烯中所有的碳原子都是sp2杂化,所以所有的碳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选项b正确。石墨晶体中石墨层与层之间存在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所以选项c正确。石墨烯中每个C原子连接3个六元环,所以每个C原子在一个六元环中只能分得1/3,所以每个六元环占有6×1/3=2个C原子,选项d错误。
(2)①铜是29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根据鲍林的近似能级图得到其中能量最高的能级为3d。第四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与Cu相同都是1个电子的是K(4s1)和Cr(3d54s1)。
②甲烷(正四面体)和苯(正六边形)都是高度对称的分子,所以是非极性分子;而二氯甲烷是变形四面体结构是极性分子,乙醇显然是极性分子。
③乙醇沸点高于丁烷的原因是,乙醇有-OH,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从而提高了沸点。 ④酞菁分子中碳都形成了双键,或者都是苯环中的碳原子,所以都是sp2杂化。
⑤金原子占据晶胞的顶点,所以有8×=1个;铜原子占据6个面心,所以有6×=3个,所以化学式为Cu3Au或AuCu3。如果以图2晶胞的体心为顶点,以顶点的金原子为体心,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晶胞,该新晶胞中金原子在体心,铜原子位于12条棱的棱心,所以在Au周围最近并距离相等的Cu有12个。由立体几何知识得到图2中两个Cu原子核的最小距离
2019年高考化学全真模拟试题(一)含答案及解析 第(1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