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1
(一)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又何间焉( 参与 ) (2)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 ..(3)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
文言文阅读训练 1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地处理。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全衰竭了。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练,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点拨】D项“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说法有误。鲁庄公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可见他并不“昏”。
(二)晋人好利
①②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吾)可.
2
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ǐ)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3分)
A. 世人好利甚于我/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往往百计而阴夺之/佳木秀而繁...阴 .
C. 不知为尔物/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 晋人有好利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点拨】D项都是“喜爱”的意思。A项“严重/胜过,超过”。B项“名词作状语,暗地里/树阴”。C项“第二人称代词,你/那时”。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3分)
__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
3
③④
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__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