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懂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 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 才是书法。对此,王羲之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的表情达意是通过书法的内容来展现的,对书法内容的欣赏更是书法欣赏中的关键。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例如汉赋、唐诗、宋词、佛经、佛语等,其知识产权各有其主,除非写自己的诗文,否则并非书法家所有。所以我们要把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书法作品的内容分开来对待,只有这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以欣赏诗词内容代替书法内容那样的尴尬。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仅要做到形神兼备,更要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方能神采飞扬。 B.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可见的外在审美形式,表现创作者不可见的内在情感。 C.书法家自身的文字学功底及文学修养高低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质量高低。 D.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为书法家表达情感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功能为论证基础,对书法欣赏做了多角度的阐述。 B.王羲之的观点从正面论证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 是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的观点。
C.文章引用孙过庭与包世臣的言论,论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对书法的重要性。
D.文章列举韩愈欣赏张旭草书之例,证明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既需要创作者情感的注入, 更需要创作者的创作技法、技巧。 B.书法创作和我们日常实用写字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信息的交流为目的。 C.欣赏书法时,我们要将造型的艺术美和文本的艺术美结合起来看才更好。 D.隶书和楷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但都能起到为书法家传达情感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
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她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故事结尾,她要父亲拿20万为她赎身,主要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们的行为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本文立意深刻,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2)小说第5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李暖暖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发室里的笑声 徐叔衡
这是临街的一套一楼住房。厅堂面向街道,大开门,居室、厨房、卫生间都在后面。厅堂加上阳台,被辟为理发室。这房子“码头”好,临街,工贸市场又在旁边,人来客往挺多。
女理发师中等个子,壮实,脸型稍大,留短发,手一双,嘴一张,做事麻利。她一边给人理发,一边同客人聊天,一边眼睛还盯着街上行人,有熟人经过,便立刻笑着同人打招呼,送去问候。
七点刚过,她丈夫带着儿子从里屋出来,背着书包出去。我问:“你们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嘛,这么早就去上课?”“哪里是去上课哟,”她一边理发,一边笑着回答我的问话,“他是到对面三楼去做功课,这里太吵了。”“哟,厉害嘛,”我夸赞她,“你在这里又买了一套房子呀?”“哪里哟,对面三楼的房子,是我婆婆的,她原住在闹市区,老房子拆迁,政府补偿的,”她顿了顿,说话语气变得兴奋起来,“我倒真是又买了一套新房子,在朝阳小区,还没装修。”“真不简单,”我继续夸她,“能够买下两套房子,可不容易,我追问,“你丈夫是做生意当老板的吧?”在我的印象中,不太长的时间,能买下两套房子,若不是做老板,真不大可能。“做什么老板哟,他没做什么像样的生意,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能赚到自己吃的就不错了。”“她的这两套房子,是她用剃头刀剃出来的。”旁边一位知情者插话。
我吃惊不小。一个手拿剃头刀的,理一个发才赚几块钱,一天也理不了多少人,要攒下在一个省会城市买两套房的钱,可不是常人所能办到的。
“记得那时你在前面那两栋楼房中间巷子里,用一块帆布遮挡,就在那里理发,我也去理过几次,没几年工夫,就买了两套房,同时还供养一家四口,两个孩子还在念书,你真不简单。”听我这么一说,引
发了她的思绪,她愉快地回忆起了往事。
她是郊区人,18岁进城理发,先在市中心租了一家店面,带了一个徒弟,做得也不错。后来结婚要生孩子,只好停工,那徒弟撑不下来,只好关门歇业。过了三五年,生了两个孩子,又重操旧业。那时,两手空空,无钱再租店面,只得先在两墙中间搭块篷布,从旁边婆婆住的三楼牵一根电线下来,解决了理发用电问题,搬来几个塑料方凳,给客人坐,又拿来一个旧脸盆架,放上脸盆,用塑料水桶从婆婆家提来自来水,拿来两个热水瓶,装上开水,用于客人洗头、刮脸。冬天到了,她就在北面再围上块帆布挡一挡风霜雨雪。整个条件的确简陋,但女理发师为人热情,做事认真,不论男女老少理发,都一丝不苟;又喜欢聊天,手艺也很不错,收费也低廉,当时,男人理一次只收一元钱,到她那里去理发的人不少,经常要排队等候。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一干就是10多年,靠勤劳刻苦,省吃俭用,积攒下一笔钱,买下了现在这套房子。有了自己的住房,又有自己的店面,女理发师更是做得风生水起。
女理发师今年43岁,干理发这个行当20多年了。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开始理发,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九十点钟,每天十四五个小时。忙的时候,来理发的人排起了长队,她连吃饭都从简,婆婆做好饭,端到她面前,她随便扒两口,将嘴巴一抹就接着干,经年如此。我以前经常来这儿理发,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你长年累月这样站,这样干,不累吗?”我问道。“已经习惯了,不累。”“现在个人发展机会多得很,你没想去做做别的吗?”我又问。“看到我每天都这么累,我老公也劝过我,让我别做了,去做生意吧,”这时,一个客人理好了,她收好钱,又换上一个人,她帮客人围好白布,笑着说,“我没同意,我觉得理发这门手艺好,虽然赚不了什么大钱,但稳当、踏实、牢靠,成本低,风险小,我喜欢。我觉得,只要人勤快,收入也比较稳定,人辛苦点没事,做什么不辛苦呢。”说到这里,她换了一种坚定的口气,“我这个人就这么个死心眼,认准了的事,就做到底。”说完,她开心地笑了。那笑声远远地传了开去。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了女理发师的“笑”,很好地照应了题目。文末对其笑声的描写更是意味深长,对体现小说的主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B.女理发师能取得突出的“业绩”,主要取决于她选择的“码头”好:临街,工贸市场又在旁边,人来客往挺多。
C.文中“知情者”的插话虽然简短却是小说的重要内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 D.文章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还采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主人公的情况,使故事情节完整,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1)小说中女理发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女理发师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幾,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凌、安阳,拔之。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明年,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