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信息技术基础》起始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1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教材重点讲解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的一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一信息,感受学科价值,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对信息已经具备一定感性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相关概念缺乏系统提炼和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理解并能辨别信息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案例分析,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及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树立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前期分析,我认为本课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并提炼其中与信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深入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及信息的
一般特征的目的。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信息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策略
以“撕纸”游戏导入,引入信息概念。 师生讨论、分析、归纳,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
采用分别学习、分类研究、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四分”学习法,分组学习新鲜、精彩的案例,结合头脑风暴活动,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
采用自然评价(掌声)、自由评价(网站实时投票)、自我评价(网站评测系统)“三自”评价法,对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 五、教学过程
1.游戏热身,释疑香农定义
师:同学们好!从今天踏进校门的第一步,我就感受到空气的清新,树木的繁茂,以及教室的整洁,还有你们笑脸的灿烂……信息如此平凡,信息如此奇妙。信息是什么?信息“长”啥儿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信息及其特征)。
师:先让我们做个游戏。规则:游戏开始后闭上眼睛。听老师指令,进行操作。不许说话,不许提问。每位同学的桌上都有两张纸,请先拿起其中一张。
首先,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将右上角撕掉,放在口袋里,旋转180°,再将左上角撕掉,放在口袋里。
学生根据教师指令操作。
师:现在展开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是不是有许多种结果?为什么?
生:老师提供的信息不够具体,导致很多结果。
师:同学们认为是老师提供的信息不充分,不确定因素太多,是吗?现在我们再做一次,这次可以随时提问。首先,将纸对折。 生: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折?开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纵向对折,开口朝左。将右上角撕掉,放在口袋里。 生: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
师:大约2厘米的正方形。旋转180°,再将左上角撕掉,放在口袋里。
生: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撕成什么形状?大小是多少?
师:顺时针,约2厘米的正方形。请举起你们手上的纸,相互对比一下。这次大多数同学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这个游戏中,我们体验到信息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用来减少不确定性的。
师:很好。同学们分析、归纳得非常棒。我们的结果和60年前美国数学家、信息论之父――香农的定义如出一辙(板书,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香农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撕纸游戏,让学生体验信息的作用是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加深对香农关于信息定义的理解。 2.苹果为媒,探究信息本质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知道,信息的作用是什么? 生:减少不确定性。
师: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板书:信息的概念――维纳定义)。我们不禁要问,信息到底是什么(拿出准备好的一个苹果,问一名前排学生)? 师:人们根据什么认知苹果?
生:通过观察物质的形状、颜色等。另一学生补充,还有我们的经验。
师:(归纳)形状、颜色都是物质的属性。“这是苹果”,是物质属性的自我描述(本体论),也含有主体所感知的物质属性(认识论)。 师:这个苹果能吃吗?
生:(学生拿在手上观察)能,还没有变坏掉。
师:非常棒。这个苹果奖给你,既有信息,还有营养。在信息的本质含义上,中国人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板书: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钟义信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观察、分析、讨论,探讨信息的本质定义。 3.网站为媒,众说信息含义
师:从古至今,信息的定义有上百种,每一种定义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的本质。不过,今天信息最重要的定义,应该来自于你们。请在网站平台上谈谈你自己对信息的见解和认识。
学生打开学习网站,先领略信息学大师们的定义一、定义二之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