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一、 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诊断依据 a)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 证候分类 a)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3、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 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 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 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3) 转诊指标
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 咳嗽的诊疗常规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
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 诊断依据 a)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b)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c)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d)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e)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f)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 证候分类 a)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b)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 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c)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d)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e) 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f) 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淡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