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总论
一、茶叶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
3.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二、茶叶项目概况
1.茶叶项目建设地点 2.茶叶项目建设规模与目的 3.茶叶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4.茶叶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5.茶叶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 四、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 茶叶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一、茶叶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过去 10 年我国精制茶行业经历了高速成2014 年我国精制茶行业规模
1669 亿元, 长。 为
2005-2014 年复合增速为 35.81%, 产量244 万吨, 2005-2014 年复合增为 速 18.62%.2015 年
1393.686 亿元,同比增
1-9 月,精制茶加工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 长 12.10%我国也是全世界 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之一, 2014 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额12.73 亿美元,增长了 达到 2.1%,2015 年 1-10 月,我国茶叶出口总额
为 10.90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1%.
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从国内来看, 喝茶已成大, 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为
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 而且随 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我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二、茶叶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并且通过科技 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 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 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 茶农 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 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 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 淘汰 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 2000 年的 108.9 万公顷,增加到 2005 年的 130 万公顷,增长了 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 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三、茶叶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涉及产地环境、生产规范、采摘规则、加工条件、产品卫生、包装储运、标识管理等诸多方面, 通常应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当前茶叶质量标准状况,我国应着重加强:( 1)开展国内外标准对比与采标研究,参照发达国家现行标
--
--
准,研究修订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出口茶标准, 适当增加一些检测项目有限量指标, 打造出口 基地及品牌,确保茶叶出口持续增长。( 2)对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
--
--
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克服相互间的矛盾、不协调和重复等问题,保障逐级趋于严格。(
主动跟踪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切实维护我国正当权益。
我国茶叶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茶叶 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
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 80%。中国茶叶产量从 2000 年的 67.6 万吨增长到 2005 年的 93.4 万吨,增长了 38.1%。茶叶产值从 2000 年的 90 亿元,增长到 2005 年的 155 亿元,增长了 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 2005 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 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
方政府资金支持, 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新的资本进入, 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 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 并且通过
科技创新、 结构调整、 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 展。 在西部开发、
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
3)
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 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 茶 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 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 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 淘 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 2000 年的 108.9 万公顷,增加到 2005 年的 130 万公顷,增长了 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 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 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大多数国有加
化, 工、 流通茶叶企业
实现了股份化、 民营化转制。 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 “老字号”
20%, 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
两 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 3000 万,国有(企业)参股
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
资 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
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
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 均以
的发展, 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域, 已 经开始涉足茶产业。 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 初期
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 云南澜沧江啤
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 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 酒 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与此同时, 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
一。 多
年的市场经验积累, 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发 展到 46 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
入。
竞争的加剧需要重新整合我国现有的茶叶资
源,
许多茶叶企业已经意识到, 只有引
进资金,迅速扩张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北京老字号吴裕泰茶叶公司 2005 年组建吴裕泰股份 1 亿元。 改制前由于公司资金不足,
无 有限公司, 新公司由八位股东发起设立, 总资产达到
--
--
法快速向外扩张, 新股东注资给公司扩张提供了便利。
进行改造, 另一方面加速开店速度。
新注入的资金一方面对原有基础设施
拥有国内最大茶叶基地的云南龙生集团目前已经在资本
市场上成功引进 5500 万元的风险资金, 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 正在积极准备争取早日上市。 2004 年博闻投资集团以 1.3 亿元收购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强大的资本注入让茶厂得以
--
--
快速发展; 而在引资时, 博闻投资集团的目的就很明确——要让云南勐海茶厂尽快上市, 成 为“国内茶叶第一股”。新组建的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计划也是上市。
4、产业的变化
茶叶加工由手工转向机械化, 大多数的名优绿茶加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 特别是
小型名优茶加工设备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名优茶加工的效率和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对加工工艺的改进, 茶叶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适应了市场对高品质茶叶日益提
高的的需要。 例如乌龙茶通过采用空调做青, 在夏季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乌龙茶。 此外茶叶 的清洁化生产也有了很好的开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也在 日益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各企业都加大了对厂房和设备的改造, 大型的精制企 业大多数已经通过 ISO9000 系列、 HACCP等质量认证。乌龙茶出口企业精制加工基本实现了 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为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从
5、市场的发展
2005 年开始,国家对茶叶企
业实行 QS认证,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初精制企业厂房和设备改造工作的开展。
茶叶消费热点转换很快, 有机茶被消费者接受并迅速得到了认继绿茶、 乌龙茶
可,
之后,普洱茶在国内市场兴起,有效带动茶叶消费市场不断升温。 2003 年以来,普洱茶发
展迅猛,云南龙生集团过去是以生产绿茶为主企业,三年时间,普洱茶生产从少量到批量,
1/3 ,并且其利润率超越了其他品2005 普洱茶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2006 年计划把大
种。 的
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与此同时, 为了适应我国茶叶市场变化需要, 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茶业批发市
60%的茶叶是通过场网络,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构建十分有效的销售通路。目前,大约
有发市场进行销售的。 我国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具备了产品的收集、整批价格的形成,以理, 及产
品的批发等功能,而且市场通过不断投入和改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信息、仓储、运输在
造,
内的服务功能。
6、茶文化的宣传。
茶叶市场的发展与茶文化推广十分不开的。 最近几年, 各地广泛开展的各项茶文化
活动,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传茶知识,带动茶叶消费的增加。以安溪县铁观音发展为例, 在 1990 年以前, 安溪的乌龙茶主要还是供应出口, 国内消费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两个省。 到 2002 年,安溪乌龙茶内外销数量已平分秋色,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县茶商和茶农的 营销网络, 而且乌龙茶内销价格也远高于外销茶的价格。 现在,安溪铁观音内销量和金额远 远超过外销数量。安溪铁观音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从
1993
年开始, 安溪县政府组织当地的茶商和茶农, 把当地传统的赛茶方式推向市场 , 先后在香港、 澳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茶王赛,并且把当地乌龙茶的泡饮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创 造出一套完美的乌龙茶茶艺表演, 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乌龙茶和乌龙茶文化。 乌龙茶开始为 越来越多的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安溪茶叶在成功地走出去后 , 又在 2000 年— 2002 年期间, 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合作,在安溪县举办了三次以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宣传活动
, 并
且投资建成全国乌龙茶最大的交易市场— -- 安溪中国茶都, 安溪从乌龙茶重点产茶县开始向 全国的乌龙茶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 但还不是产茶强国。 与世界各主要产茶国比,
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