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叶行业 10 年内的前景:现在预测为是尚早。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 茶叶
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行业, 备受国家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茶叶行业趋于品牌整合、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各生产 基地也正在走规模化道路,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调动茶农、 茶商及茶企的积极性, 茶叶行业表现出一种空间聚集和地方专业化的现象。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早在 素,全面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2010 年
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但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
前瞻产业研究院茶叶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 在我国茶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茶叶行业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例如我国茶叶企业虽然数量众多, 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茶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和全球知名品牌,尚未形成有规模的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链。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茶叶出口仍多为原料性产品, 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总体来说,茶叶行业需求还是很不错的,市场前景非常良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叶大国, 19 世纪中
国茶叶居于世界垄断地位,然而, WTO以后,中国茶叶的贸易地位发生 戏剧性的变化: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第一,出口和创汇却分别排第三、 第四,已跌至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之后,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出口价格显 著下降,已低于世界平均价格水平。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风靡全 球的茶业品牌。作为世界红茶之王的立顿年产值超过
28 亿英镑,是我国
茶叶出口产值的总和,而茶产业又是国内南方山区农民增收以及脱贫致 富的支柱产业。因此,对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全世界有近 60 个国家和地区产茶,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进
口茶叶。展望新世纪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将是 21 世纪人们最关心的主题之 一。据此,专家们预测;茶叶作为清新、健康、自然的饮品,在
21 世纪
--
--
将会有很大发展, 21 世纪将是茶的世纪。加入 WTO之后,中国成为全 球贸易一体化成员之一,世贸组织的 100 多个国家都将给中国最惠国待
遇。这为中国茶叶发挥“茶区广、茶类多、市场大、历史久”的优势,开 拓国际市场提供难得的机遇。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中国茶叶除了红
茶不具有竞争力,其余的茶类品种都是优势品种,有的是我国独有的, 甚至是某些地域独有的。我国绿茶出口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
85%以上,
然而,事实不容乐观,对中国茶饮市场虎视眈眈的外国企业带着
雄厚资本和成熟的市场竞争经验与还处在转轨阶段的中国茶叶企业竞 争,我国茶叶企业的优势不再明显,弱势更为突出。
让我们且来正视国内的茶叶市场,
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中国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都是由政
府安排,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工车间。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茶产业特 性,“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生产经营体系还将相当长时期存在,小生 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内销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其主要特点是:市场主 体多而杂,规模小,产品同质,自产自销,完全无差别,需求无弹性, 价格无法控制,小规模生产、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传统的茶叶加工方 式与茶业产业化以及传统而原始的交易、管理方式阻碍了我国茶业企业 的发展,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二、我国茶产业组织结构松散、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运行效率低
下;我国目前存在企业规模效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有限的
--
这说明中国茶叶潜藏着无限商机。中国茶叶将会在全球茶叶消费增长中分得一杯羹。
--
状况,严重影响了加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三、
外销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 即便进入了国际市场的企业, 也大多为新手上
路。
一般企业从事出口比较困难,厂家较少,产品有一定差别,需求 弹性较大;价格受一定程度的控制(特别是收购价),行业进出 较难;价格盈利水平较高, 10 家企业占 50-60%的市场。由于我国
茶农水平与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市场存在一 定困难,另外,在国际茶叶市场上 , 我国多数企业相对来说还是新
手, 不熟悉国际惯例 , 尤其不熟悉各国的营销环境 . 构成国际茶叶市场营销的环境因素有经济方面的 , 有文化方面的 , 也有政治和法
律方面
的. 这些环境因素比国内茶叶市场营销环境更加复杂, 其不确定性和 不可控制性更强 , 它们往往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四、
茶叶供过于求将长期存在
目前据大致统计,全国茶园 110 万公顷,单产仅 750 公斤 / 公顷,为世 界平均数的 61%,说明增产潜力巨大;就全球、全国而言,供过于 求将长期存在。企业只能紧中求活,各显神通,搞好市场细分,突 出特色经营,创造自己的小气候。供需规律:当出口占总销量的
1/3
时,茶叶市场正常;当出口小于总销量的 1/3 时,国内茶叶积压严 重。从各茶叶主产省的生产情况来看,通过 20 年来的调整,发生了 较好的变化,将进一步向优质、名牌、高效、无公害的方向发展。
五、
茶叶加工出品监督不严,品质无法保证,非专家的消费者为之失去信任。我国外销茶中,红茶的品质属性差,不具有竞争优势;绿茶品质属
--
--
性较好,但卫生及包装等质量较差;而内销茶则存在整体质量低, 特别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危害较重,茶叶中有害物质残存严重现象, 生产环节才是决定营销成败的根本,好的产品其实孕育在生产过程
中。而部分茶商忽略了商业信誉,忽略了产品保质,只追求营利,
造成市面上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识和信任。
六、 茶文化的宣传重形式不重内容, 重文化不重品质, 华而不实,
成
为了市场营销的包袱,英国本身不产茶,更谈不上茶文化,却成 就了世界最大的茶企业——立顿。这些国家没有一个茶文化比中 国更深厚,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厚重的文化包袱,在商业竞争中更 容易轻装上阵,脱颖而出。
七、
我
国茶叶税赋也是最重的,比印度、斯里兰卡高几十倍。由于税赋
重,使我国茶叶价格抬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降低。
八、 外部贸易环境带来的影响, 欧盟、日本等主要外销市场纷纷
提高
检测标准,设置技术壁垒,阻碍了我国茶叶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 大。欧盟是目前世界上农药 MRL标准设置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曾
多次扩大茶叶农残检验范围,由 7 种扩大到 210 种, 2007 年又再
次提高标准。
汇率波动、 银行加息、 生产成本提高削弱了我国茶叶在国际 九、
市场 的竞争力。
十、
诸多
最近一段时间, 国外一些媒体对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进行了
茶叶在我中国是一种高税赋的农副产品,
与其他产茶国相比,
--
--
负面报道,对我国农产品安全恶意攻击,引起国外消费者对我农 产品的抵触情绪。我国茶叶出口也因此受到牵连,急需我国茶业 界全力应对,在各茶叶主销市场进行正面宣传,树立我国茶叶优 质、安全的良好形象。
再观望国际市场状况:
一、世界茶叶商品供大于销
目前世界上各产茶国茶园总面积3600 在
万亩左右,年产各类茶叶250 万吨左右,进出口总量在 110 万吨左右。
世界茶叶产量增加较快,特别是印度、中国、肯尼亚、土耳其、印
度尼西亚等国家,茶叶产量大幅度增长,其增长速度 30 年间高于茶叶贸易增长速度 65 个百分点,导致世界茶叶商品供大于销。茶叶价格逐年下降。国际茶叶市场的主导产品为红碎茶,其年贸易量占世界茶叶总贸易量的 95%以上,其它茶类,如绿茶、乌龙茶、工夫红茶、名茶等只占 5%左右。从 2000/2001 年度开始,全球制茶业开始进入一个长期的产大于销的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红茶和绿
茶产量在过去 20 年上升了 60%,从 1981 年的 185 万吨上升到 2000 年
的 300 万吨,并将继续增长。斯里兰卡、印度增长了 50%,中国增长一倍,肯尼亚增长三倍,而市场则已近饱和。二、目前,中国茶叶在国际面临的境况
最近,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认为,中国作为第一大 产茶国和第三大出口国,是全球茶叶市场快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