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雷害多发区线路(段)杆塔具备相应的耐雷水平。
(2) 对雷击跳闸频繁的线路,应加强监测,掌握雷电活动规律,找出雷击多发区和线路易击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雷措施,诸如杆塔降阻、满足风偏条件下适当增加绝缘长度、增设耦合地线或线路避雷器等,并注意积累经验。特别对线路避雷器应确定合理的安装方案。
(3) 对加装在线路上的防雷、测雷附属设施(如:线路避雷器、磁钢棒、耦合地线等),均应建立设备档案及运行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对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4) 杆塔接地电阻的测量和改造应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完成,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5) 线路雷击跳闸要查明故障点,记录现场情况,分析跳闸原因,评价防雷措施的效果。 (6) 线路防雷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应做好运行经验的积累、分析工作,一般应考察至少3个雷雨季节。
(7) 雷电定位系统
1)线路投产后,及时测量杆塔坐标,录入雷电定位系统;线路雷击跳闸后,要复测故障杆塔坐标;
2)在雷雨季节到来前应对探测站、中心站、显示终端及通道进行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行;
3)做好雷电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为线路防雷提供依据; 4)依据雷电定位系统,结合运行经验绘制地面落雷分布图。 第十四条 防污闪监督
1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61-1997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程
GB/T 16434-1996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 DL/T 5092-1999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 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设备运行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设备检修规范 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
国家电力公司国电安运[1998]223号文“关于修订《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通知” 国家电力公司国电发输电输[2002]168号文“关于开展《用饱和盐密修订电网污区分布图》工作的通知”
2 工作目标
杜绝电网大面积污闪停电事故,避免主网架重要线路特别是500(330)kV线路污闪停
11
电事故。降低输电设备的污闪跳闸率和事故率。各网省公司线路污闪跳闸率应控制在:500kV(330kV)线路为0.05次/百公里·年,220~110kV线路为0.1次/百公里·年以下;事故率应控制在500kV(330kV)线路为0.02次/百公里·年,220~110kV线路为0.03次/百公里·年以下。
3 防污设计
(1) 搜集、统计线路所经地区近年来气象环保资料,分析污源情况以及邻近线路历年来污闪情况,结合污区图及运行经验确定污秽等级。
(2) 线路防污设计应符合GB 50061-1997、DL/T 5092-1999的有关要求,保证线路在工频电压、大气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可靠运行。
(3) 根据线路所经地区气象、污秽状况,合理选用绝缘子型式。
(4) 外绝缘的配置,应满足相应污秽等级对爬电比距的要求,并宜取该等级爬电比距的上限。
4 施工验收
有关绝缘子施工验收的技术监督,参见第一节相关内容。 5 运行维护 (1)盐密及灰密测量
1) 应在不同污秽地区的线路合理设立盐密监测点,定期进行盐密及灰密测量,了解、掌握不同地区各类绝缘子的年度最大盐密值、饱和盐密值以及绝缘子的自清洗性能和积污规律。
2) 年度最大盐密值的测量应在每年污秽最严重的季节进行,饱和盐密可通过较长时间(通常三年以上)的连续积污测量获得。要特别加强高电压等级尤其是500kV线路的盐密监测。
3) 盐密测量的方法、使用仪器按GB/T 16434-1996中的规定执行。推荐采用带电绝缘子串进行盐密测量,不带电绝缘子测量结果应与带电绝缘子串测量结果相比较,找出对应关系。
(2) 污秽等级划分
1) 污秽等级划分按GB/T 16434-1996的规定进行,其中等值盐密应选用饱和盐密值。 2) 划分污秽等级要充分考虑大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局部污源、规划建设的工业区、重要公路、铁路及盐尘波及地区应考虑适当提高等级。
(3) 绘制污区分布图
1) 绘制、修订污区分布图,应依据有关要求进行。污区图应根据污源变化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滚动修正。
2) 污区分布图的绘制方法按《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进行,推荐使用电子地图。
(4) 清扫
参见设备监督绝缘子部分。
(5) 发生污闪事故后要认真调查、分析,形成事故调查报告。通过事故分析,查找原因,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依据。
12
第十五条 大跨越段监督 1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L/T 741-200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DL/T 5049-1995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定 SDGJ 62-1984 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 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设备运行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 输变电设备检修规范 2 勘测设计
大跨越工程的勘测设计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和工程勘测设计经验,跨越方案的选择,应重点研究跨越地点和跨越方式,综合杆塔型式、高度、基础型式、回路数和路径长度、导地线和绝缘子及金具、施工和运行条件等因素,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 基础
1) 基础工程勘测设计除满足DL/T 5049-1995和SDGJ 62-1984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场地地质和水文等方面的资料,对大跨越基础特别是钻孔灌注桩的环境、岩土工程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2) 设计审查时,应对地质和水文条件以及基础进行审核,确保工程投运后基础运行安全。
(2) 杆塔
1) 杆塔高度除满足有关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外,还应核算夏季高温大负荷时导线至最高通航水位时最高船桅顶的电气安全距离;对于冬季水面冰封的大跨越,还应考虑冬季冰面交通工具的电气安全距离。
2) 塔型设计应综合考虑导地线张力、杆塔材料、高空风速、导地线覆冰、风振系数、攀登设施、航空、航运警示(标志)等。重冰区大跨越塔还核算最大覆冰荷载,对可能发生舞动的大跨越,塔头设计尚应校验舞动时运行电压要求的空气间隙。
3) 对于杆塔设计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或新结构型式,必须经过技术评审或试验验证。 4) 高度在100m及以下的跨越塔,一般应设置攀登用爬梯。100m以上高塔可根据业主要求设计和安装机械攀登设施,同时设置爬梯。
(3) 导地线(含OPGW,下同)
1) 大跨越工程应优先采用有运行经验的导地线。
2) 导地线运行张力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塔高、弧垂及整个工程的综合造价等因素,同时应满足防振设计的要求。平均运行张力一般不宜超过20%计算拉断力(CUTS)。
(4) 金具
13
1) 大跨越工程应优先选用有成功运行经验的金具。
2) 采用新的非标准金具时,必须经权威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5) 防微风振动措施
1) 大跨越工程导地线必须设计合适的防振装置来降低微风振动水平。 2) 防振试验用导地线和金具要求与实际工程属同一批产品,型号完全一致。 (6) 防舞动设计
1) 大跨越工程在设计阶段应进行舞动发生可能性调研与分析,若存在发生舞动的可能,则应进行防舞设计,防舞设计应由具备防舞设计与研究能力和经验的单位承担。
2) 防舞方案应通过微风振动考核试验。 (7) 次档距优化布置
除垂直排列的双分裂导线外,分裂导线均应进行次档距优化布置设计。 (8) 防雷
在多雷区的大跨越工程应设计、安装线路避雷器。 3 施工与验收
(1) 绝缘子、导地线、杆塔、接地装置、金具等设备的技术监督,参见第一节相关内容。 (2) 对钻孔灌注桩的验收,除了符合有关规定外,尚应对基桩的桩身完整性与承载力进行检测,为线路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 塔身涂刷红白相间的警示标志。
(4) 连接金具在正式安装前需进行组装试验,以保证各部分连接可靠。绝缘子在安装前须逐片进行工频耐压试验。
(5) 导地线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在无防振装置的情况下过夜。施工架线过程中导地线悬空以后,应及时安装防振装置,若暂时不能安装正式防振装置时,应安装临时防振装置。
(6) 在铁塔组立过程中,警航设备可同步安装或安在临时位置。导地线架设后应及时安装警航装置。
(7) 工程验收必须对导地线进行现场测振,且振动水平满足设计要求。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验收投运后,在适当时候再进行现场测振,并满足设计要求。
4 运行维护
(1) 大跨越段的运行和维护除按照DL/T 741-2001进行外,还应根据环境、设备特点和运行经验制定专项维护制度。
(2) 大跨越段应定期对基础、杆塔、导地线、绝缘子、金具、防振防舞器及其它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并做好长期的气象、覆冰、雷电和水文的观测记录和分析工作。
(3) 警航、警示装置和附属设施应处于完好状态。
(4) 运行期间应对大跨越基础周围的地质进行长期监测,发现不利于基础稳定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制定方案,采取措施。
(5) 基础出现表面水泥脱落、钢筋外露、裂缝或裂隙等缺陷,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 杆塔螺栓应采取可靠的防松措施,并定期检查。
(7) 导地线应定期按要求进行微风振动测试;冬、初春季节加强导地线舞动的观测(有条件时应建立长期自动观测系统);对次档距振荡进行观测,必要时应调整间隔棒。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