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科同志在玉树州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0
根据省委决定,我到玉树工作到今天已经有整整二十九天时间了。到玉树工作以来,我在陪同中央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参加有关会议、进行个别谈话的同时,抽出时间陆续考察了部分重建项目,并到结古地区部分村社和片区走马观花地开展了一些调研工作,看望了一些机关干部,接触了一些基层群众,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思考了一些基本问题。二十九天的所见所闻,二十九天的所思所想,使我刻骨铭心的感受到:地域辽阔、山川壮丽,风情淳朴、人民可爱,历史悠久、文化绚丽,资源富集、蓄势待发,历经磨难、愈挫愈奋,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美誉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所说的那样“是我们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也正如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在青海大学演讲时所说的那样“在这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有一种触及灵魂的感动,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玉树州历届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在不断深化州情认识,着力创新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第一要务,切实提升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着力夯实生存基础;始终坚持维护大局,积极促进社会稳定,开创了自治州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尤其使我激动、令我触动、让我感动的是:突如其来的“4.14”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三江源头山崩地裂、桥塌路断、房倒屋垮、物毁人亡,大地满目疮痍,雪域苦风凄雨,我州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我州多年形成的发展存量基础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我州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危急、最艰难、最严峻的特殊困难时期。面对巨大灾难,我们以昂
扬的革命意志和必胜的战斗激情,奋勇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以最高的效率指挥协调,以最大的力度搜救生命,以最好的效果救治伤员,以最优的服务安臵群众,以最强的措施恢复秩序,以最快的速度启动重建,展开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紧急救援全面胜利、正常秩序迅速恢复、拆危清墟加紧实施、灾后重建积极推进的抗震救灾工作阶段性重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奋进感恩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大灾面前,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顾安危,不辞辛劳,深入灾区,指导工作;强卫书记、骆惠宁省长等省级各大班子领导心系灾区,坐阵一线,科学调度,现场指挥,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十分危急、特别艰难的情况下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保证。面对危难,全国各族人民感同身受,捐款捐物,共同汇聚成温暖人间的无疆大爱,生动诠释着水乳交融的无限深情。其它藏区广大干部群众把玉树人民的苦难当做他们自己的苦难,把玉树人民的不幸当做他们自己的不幸,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不谙世事的孩童,他们有的眼含热泪,手持经轮,默默祈祷;有的起早贪黑,赶制干粮,急送灾区;有的倾其所有,筹集物资,星夜驰援。没有任何人号召、没有任何人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紧急关头,灾区各级领导干部临危不惧,坚毅沉着,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无畏担当,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各族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守望相助,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展示了各民族感恩、坚强、豪迈和乐观看待生命的崇高伟大精神;广大寺院僧侣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奋勇救灾,无私奉献。特别是
在抗震救灾最关键的时候、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刻,黄福荣、杜金玉、李德业、张建华、杨勇等抗震救灾英烈自告奋勇地来到这片他们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来到这群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人们中间,用生命的代价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救援篇章。在“4.14”以来那段充满激情、充满奋斗、充满挑战的日子里,我州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站在最前列,奋勇争当排头兵的英雄气概,历经磨难而不衰、屡遇挫折而不馁的顽强斗志和全国各族人民汗水泪水水水相融,真情深情情情相汇的深沉大爱,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激情和力量。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毛主席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强卫书记最近高瞻远瞩地强调:“玉树地震虽然是一场灾难,但灾后重建却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玉树”和“上两个大台阶”的宏伟目标,吹响了鼓舞我们从危难中崛起,激励我们在困境中奋起的进军号令。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历血与火洗礼,经受生与死考验的玉树人民,应该以什么样的政治觉悟勇挑重担?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接受考验?应该以什么样的工作实践展示形象?在我们这些人的手中诞生一个什么样的新玉树、新结古?这是每一个玉树人都必须面对、必须正视、必须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在这里和大家谈一谈自己不一定成熟的意见,但愿对灾后重建工作有所启示、有所裨益、有所促进,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应该知恩感恩、铭恩报恩。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诗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句子,这些告诉我们的实际上就是感恩。所谓感恩,说开了就是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人的一生中,从小的方面讲,从小时候我们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我们领受了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
以后,又有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从大的方面讲,做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有了这种正确认识之后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我们很难想象社会能够发展、人类能够进步。因此,感恩是一条人生根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我们玉树人民最困难、最无奈、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为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无疆大爱,使我们渡过难关,获得新生;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灾后重建事业刚刚启动之际,是党和政府为我们派来了一流的施工企业,运来了一流的工程设备,送来了一流的建设人员,使重建顺利推进,有序展开。我们藏民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教的民族,长期以来受藏传佛教报“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的“四报恩”思想的濡染,有着共同的信仰追求和共同的道德观念,我们说信仰就是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正确的行为,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道德就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正是这种信仰理念、这种道德规范成为我们藏族人感恩载德、有情有义、有德报德、知恩图报的民族品格,成为我们藏族人知恩感恩、铭恩报恩的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做为一个把知恩之心、报恩之举溶入血液、渗入骨髓的优秀民族的成员,此时此刻我们应该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更加强烈地认识我们玉树人如果失却知恩之心、失却感恩之举,小则让人失望,大则遭人唾弃。英国谚语说:“忘恩比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习还要厉害,忘恩的人,落在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