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我们只有时时想着感恩,才会时时想着报恩。我们应当时刻不忘党的恩情、时刻不忘祖国的温暖、时刻不忘人民子弟兵的奉献、时刻不忘全国人民的关怀,我们要在发自肺腑地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支持无限感恩的同时,要以顾全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的强烈愿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转化为埋头苦干、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不等不靠、不拖不推,勇闯难关、敢打硬仗,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伟大进程。
我们应该秉承传统、勇于担当。西方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里崇高的精神。面对“4.14”强烈地震,玉树的男人没有退缩、玉树的女人没有流泪,房屋倒了、亲人走了,但玉树人的精神没倒。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是玉树人没有丢掉父辈的精神品格,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玉树人的信念,博大精深的康巴藏族文化护佑着玉树人的心灵,玉树人遭受的仅仅是物质的灾难,而不是精神的劫难。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灾后重建虽然没有抢救生命那样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急迫性,但对我们玉树人来说,它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后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隐含矛盾、充满挑战的全新课题和严峻挑战。那么,做为重建主体的玉树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投身重建呢?一个民族是要有精神的,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就如同一盘散沙,是扶不起、站不住、起不来的。如果说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康巴藏族文化在抗震救灾中使我们消除了恐惧和绝望、树立了信心和勇气、唤醒了良知和人性,支撑了我们的信念、
护佑了我们的心灵,铸造了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退缩、永不言败的史诗般丰碑,那么,我们今天的灾后重建伟大实践同样绝对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和康巴藏族文化的护佑,否则我们所从事的灾后重建事业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将会成为震前玉树、震前结古的简单复制。我们唯有切实秉承中华民族精神和康巴藏族文化并从中充分汲取不竭的动力,才能使我们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才能使灾后重建具有坚强的精神依靠和坚实的文化支撑,才能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的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繁荣的经济成就、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技发明蜚声于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5000多年的漫长的岁月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价值、生命意义、道德传承、社会理想等进行苦苦探索,从朦胧意识到鲜明理念,从仁人贤士到普通百姓,逐步形成了倡导谦逊、诚信、仁义、和谐、无畏、进取等优秀品德的中华民族精神。北宋理学的主要开创者张载说过著名的“四为句”,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他说做为一个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先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显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灵性、睿智、聪慧的创造精神。特别是“为生命立命”,强调的是人在宇宙间遇到的幸运或不幸,是个人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主宰,那就应该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地对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确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依照自然规律做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中华民族精神是长期以来中国各
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实践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各族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要求的生动写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鼓舞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的共同精神支柱;更是动员和激励灾区各族干部群众推进灾后重建伟大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据史书记载,藏族先民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在沧海桑田的漫长历史变革中培育了藏族人民刚毅坚强、正义智慧,利他宽容、人性慈悲,诚信正直、热情好客,豪迈奔放的民族品格。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固守边关、保卫家园,为祖国保住了藏区这片如此广袤、如此神奇、如此富饶的疆域,这是我们做为一个藏族人应该引以为荣、发扬光大的优秀民族传承。我们藏族谚语有“最纯正的佛法在卫藏,最剽悍的骏马在安多,最优秀的人才在康区”的说法。体格健硕、性情豪放、神情倨傲的康巴人是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为藏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受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康巴藏族较早地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巴蜀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纳西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康巴文化多样性、多重性、兼容性的独特特点,而这些文化特点和人文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造就日进斗金、富甲一方的康巴商人,威震藏区、强悍无畏的康巴斗士和造诣精深、信徒众多的康巴高僧的同时,培育了康巴人独具魅力的群体品格:康巴人热情。走进康区,“到处都有亲人的笑脸”,不管你来自何方,只要到了康巴人的家园,都会产生宾至如归的感
觉;康巴人好学。在每一个迎着朝阳起、送走晚霞息的日子里,康巴学子所想的是“在康区,我以康巴为荣;在外地,康巴以我为荣”。他们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勤学苦学精神令人深为叹服;康巴人勤劳。一代又一代的康巴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怕吃苦,辛勤劳作,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康巴人敬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为最高追求,恪尽职守,艰苦创业,在敬业奉献中实现着人生理想,创造着人生辉煌;康巴人精明。他们不但横刀立马英武不凡,而且骋驰商场大显身手,促进了藏区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展。康巴人浪漫。他们热情奔放,“能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天底下最乐观豁达的人。康巴人重友情。选择了康巴,也就是选择了更多的朋友。康巴人真诚待人,失意时给你安慰,郁闷时帮你解脱,能使你真切感受浓郁的朋友之情、兄弟之谊;康巴人讲奉献。做为三江源的守护者,康巴人以自己特有的大度和牺牲精神,毅然决然地从家园迁徙它处,为人类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位诗人曾经满怀深情地说:“雪山是康巴人的脊梁,草原是康巴人的胸怀,江河是康巴人的乳汁”。这种康巴文化、康巴精神和康巴品格、康巴特质,是我们战胜灾害的心灵支柱,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力量之源。
在推进玉树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做为一名玉树人,做为一名藏族人,我们能不能发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彰显我们的人格魅力,按照强卫书记提出的“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的要求,通过灾后重建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活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五新”重建目标,通过努力把玉树州府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文化旅游城市、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