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 土木113班 肖树明
第一、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B)
A、“科学之科学”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C)
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 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
A、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 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现代西方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8、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多因多果
10、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 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
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 1 -
昆明理工大学 土木113班 肖树明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5、一切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不可知论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17、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 A、社会实践 B、权威的理论 C、圣人之言 D、伟人的真知灼见 18、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
A、地理环境 B、人口状况
C、生产方式 D、社会的政治制度 19、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C) A、是主观的
B、是人可以任意改变的
C、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对人的活动不起制约作用
2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1、社会存在是指(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2、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A)
A、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B、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作用 C、决定性的作用 D、改变历史客观进程的作用 23、人在价值关系中(D)
A、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B、只能是价值的创造者
C、只能是价值的追求者 D、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2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B)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6、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是(B) A、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B、关于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猜测到事物发展有规律的思想 C、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人类认识的终结 D、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27、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是(A)
A、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B、坚持唯心史观
C、坚持人本主义思想 D、坚持形而上学思想 2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
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 2 -
昆明理工大学 土木113班 肖树明
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29、“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人本主义观点 D、科学主义观点 30、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
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
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3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D)
A、庸俗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2、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
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3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3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35、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错误是(D)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36、运动是物质的(D)
A、发展过程 B、活动方式
C、转化形式 D、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3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 3 -
昆明理工大学 土木113班 肖树明
4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1、“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 A、机械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唯物论观点 D、外因论观点 4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C)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4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斗争就能发展 C、一分为二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5、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这是(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6、《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高于质变
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 4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49、“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 A、诡辩论 B、辩证法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 5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5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矛盾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5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法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