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好师幼互动的举措
——以幼儿园中班集体教学活动为例
摘要
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特别是国家颁布的《纲要》中更是处处体现出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师幼互动,中班,集体教学活动
一、引言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新《纲要》中也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等,这充分说明宽松愉快安全的外部环境是建构师幼互动的前提。教师要重视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因为这对幼儿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住幼儿抛出的球”是意大利瑞吉欧幼教人在谈到幼儿教师角色时喜欢用的一句隐性比喻,其喻意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对幼儿发出的互动信息作出及时的反应,运用自己的机智和策略使教育活动更有效更深入的展开。
二、概念界定
(一)集体活动是指在幼儿个别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经验与主题活动目标之间差距的价值判断,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活动。通过幼儿在群体中的经验分享、合作、概括和提升,以促进每一个幼儿在互动中获得新经验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师幼互动是从根本上说就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儿童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主题和参与者,也是教育活动最直接的体现者。
三、呈现案例:以幼儿园集体中班音乐教学活动和语言教学活动为例 案例1:中班音乐活动《蚂蚁搬豆》。
《蚂蚁搬豆》是从有趣的昆虫这个主题中生成的一节音乐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没
有打破了单一的音乐活动模式,而是设计了以集体活动和游戏相结合的音乐游戏活动。利用有趣的情景表演模式导入,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从而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创造条件。
在此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表演歌词的第一段:一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用力搬也搬不动,急的直摇头。通过情景表演,幼儿对这首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再由教师唱这首歌曲, 幼儿就更有兴趣了。
教师:”老师把这个小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教师边演唱边表演歌曲《蚂蚁搬豆》)
幼儿:“想”。
教师:“可是小蚂蚁还是搬不动怎么办?” 幼儿:“要使劲唱”。 幼儿:“要用有力的声音唱”。
幼儿:“因为小蚂蚁搬不动,所以要用力唱”。 又如,在幼儿尝试歌表演这个环节中, 教师:“你们见过小蚂蚁搬东西吗”? 幼儿:“见过”。 幼儿:“没见过”。
通过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这时,幼儿的活动兴趣就更浓了,都急于表演,而让幼儿自己去主动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参与。在此环节中,我注意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做法。如:这几只小蚂蚁把豆豆背在身上搬回家;这几只蚂蚁在抬豆豆,他们一会儿把豆豆扛在肩上,一会儿举上头顶。活动中师幼互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言:“教师应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学生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儿童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就可能不同于平常。”因此教师在发现了幼儿兴趣后,要帮助幼儿保持兴趣,并且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通过学习《纲要》,我们认识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且仅有关注,还不能保证师幼互动的积极和有效,还需要在关注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案例2:中班语言活动《咪咪》。
由于每个幼儿都有妈妈不在家的情感体验、积累,故事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引起幼儿共鸣。而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打破了单一的语言活动模式,即:幼儿听故事回答故事有关的问题学说故事中的语句。教师不急于让幼儿听故事,而是让幼儿自己先看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给了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积极关注幼儿,适时引导,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
新《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
教师:“咪咪一个人在家,他看着窗户外黑漆漆,树叶上闪闪发光的是什么呢?咪咪他怎么才能害怕呢?他怎么告诉自己别害怕?”(一连串的问题抛出,会引发幼儿主动与老师情感呼应)
幼儿:“别害怕,也许会有小伙伴们”。
幼儿A:“萤火虫”。
幼儿B:“看见树叶上露珠映出的月亮光”。 幼儿C:“他心里想一定是伙伴的眼睛”。 幼儿B:“他心里想:一定是小伙伴躲在树上”。 幼儿e:“因为咪咪觉得在黑暗里到处是自己的伙伴”。
在这种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在回答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老师和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不断深入的挖掘幼儿潜在的语言经验,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
维果斯基曾提示我们: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构不成教育,一厢情愿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因此,幼儿的学习就要 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
教师要多关注孩子那些让成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行为的理由,把孩子真正提到“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点上来,理解孩子,让他们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以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
作为教师,要学会随时随地的倾听。让幼儿看老师眼睛时,老师的眼神里要充满鼓励与欣赏的神情,给幼儿、敢看、敢说的积极心理。
其次,教师要在师幼互动中做为一个引线人,尊重幼儿的需要。在各种幼儿自发的活动中,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的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帮助幼儿提出问题。
正如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所说:“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观察幼儿在做什么,假如你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不要急于给予幼儿、代替幼儿,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在探究中发展。这种“等待”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究过程的需要,并给予幼儿及时的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见,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互动,是一种自动化的融通性互动。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
四、通过以上案例分析,作为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主观心态,在组织中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1.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能够自己定主题。游戏情节也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主,实施游戏活动。在了解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 给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有的能力强一些,有的能力弱一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全面了解每一个幼儿,深入观察每个幼儿。幼儿有个体发展和主体差异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发现幼儿的特点,利用幼儿的长项,改善幼儿的弱项。
比如说中班的礼仪教育活动《借玩具》,我们互动交流和安排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水平,分层次进行,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先提问简单的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