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A.肺动脉 B.下腔静脉 C.右心房 D.右心室 E.右下肢大静脉
11.下述关于肺淤血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B.肺泡内中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 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 E.常可见心衰细胞
12.股静脉血栓形成时.下述哪种结局不易发生?
A.阻塞血流 B.机化 C.脱落 D.钙化 E.血流完全恢复正常
13.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 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14.循环血液中的凝血块,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引起管腔阻塞的过程叫做: A.血栓 B.血栓形成 C.血栓栓塞 D.梗塞 E.血栓栓子
15.下述因素哪种与血栓形成无关?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癌细胞崩解产物 E.纤维蛋白溶酶增加
16.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不易发生梗死 B.全身血液循环状态对梗死的形成无影响 C.动脉痉挛促进梗死的形成 D.有效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防止梗死的发生 E.梗死多由动脉阻塞引起
17.心衰细胞是由于:
A.心衰时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 B.心衰时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了尘埃颗粒
C.心衰时肺泡内巨噬细胞吞噬了纤维素样坏死物 D.心衰时巨噬细胞的集聚 E.以上都不是
18.慢性肺淤血的镜下改变,下列哪一项应该除外? A.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B.肺泡壁增宽 C.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D.切面为棕红色 E.肺内支气管扩张
多选题
1.肺梗死常为出血性梗死,其原因是:
A.双重血循环 B.组织疏松 C.淤血 D.动脉树枝状分布
2.血管内膜损伤容易形成血栓,其原因是:
A.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B.损伤内皮释放二磷酸腺苷 C.裸露的胶原纤维吸附血小板 D.裸露的胶原纤维激活第Ⅲ因子
3.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A.淤血性水肿 B.淤血性出血 C.实质细胞变性 D.血压降低
4.脾贫血性梗死的肉眼形态:
A.梗死灶为灰白色 B.切面呈扇形或楔形
C.梗死灶尖向脾门,底向器官的表面 D.梗死灶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参考答案:
单选题:
1、D A C E B 6、B C A C A 11、B E D C E 16、B A E
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 4、ABCD
1. 肾贫血性梗死晚期仍可见其组织粗略轮廓。 2. DIC是指微血管内有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3. 含铁血黄素是在巨细胞内形成的。
4. 含铁血黄素是血红蛋白衍生物,它都在吞噬细胞内形成。 5. 脑缺血性梗死属凝固性坏死。
6. 痰液中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均称为心衰细胞。 7. 肾贫血性梗死一段时间内镜下仍可保存其组织轮廓。 8. 肺褐色硬化是由于慢性右心衰所致。 9. 肺与肠多发生出血性梗死。
10. 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1. 透明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12. 肺褐色硬化是由慢性左心衰所致。
13. 左心衰时.肺组织内出现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叫尘细胞。 14. 贫血性梗死是凝固性坏死.而出血性梗死多是液化性坏死。 15. 主要由白细胞构成的血栓称白色血栓。 16. 血栓形成的前提是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17. 微血栓由纤维素构成,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18. 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利。
19. 胃肠道动脉性充血时可致腺体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增强。
20. 潜水员病就是因为血液中重新释放的C02和氮气所造成的栓塞。 参考答案:
1、×√×√× 6、×√×√√ 11、×√××× 16、×√×√×
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淤血的原因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3.淤血可造成的后果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血栓可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 5.出血性梗死的条件________ 、________ 。
6.出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7.栓塞类型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其中最常见的是_____。
8.长骨骨折的病人可能发生____________栓塞。
9. 梗死形成的原因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10. 梗死形成的条件有________ 、________ 。 参考答案:
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流状态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2、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心力衰竭
3、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淤血性硬化 4、白色血栓 红色血栓 混合血栓 透明血栓 5、组织疏松 严重淤血 6、破裂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7、血栓栓塞 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血栓栓塞 8、脂肪栓塞
9、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动脉痉挛 血管受压闭塞 10、供血血管的类型 局部组织对缺氧的敏感程度
1、充血(hyperemia):局部组织、器官内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2、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淤血(congestion),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
3、槟榔肝(Nutmeg liver):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红黄相间,形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摈榔的切面。
4、心力衰竭细胞:简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的巨噬细胞。 5、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泡壁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组织变硬并呈棕黄色。
6、血栓形成: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7、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少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等。因组织致密,坏死时进入梗死区的血液少(即出血少),梗死灶呈灰白色,又称白色梗死。
8、静脉石:静脉血栓钙化而形成。
9、栓子:栓塞过程中,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血栓、脂肪滴、空气、羊水、肿瘤细胞团等。
10、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受阻、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分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出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多的器官,如肺、肠。多发生在淤血的基础上。因梗死区出血较多,梗死灶呈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13、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只能用显微镜看到,又称为微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还称为纤维素性血栓。
14、漏出性出血:由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基底膜漏出血管外。
15、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静脉窦内,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肺栓塞。证据是:显微镜在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成分。栓塞后除引起机械性肺栓塞外,可发生过敏性休克、DIC等致机体猝死。
16、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1.试用槟榔肝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
2.试用肺褐色硬化的镜下改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
3.静脉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有何联系?
4.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5.试比较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单选题
1.在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最常见?
A.嗜酸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巨噬细胞
2.下列哪项是变质性炎症?
A.肾盂肾炎 B.菌痢 C.大叶性肺炎 D.阿米巴肝脓肿 E.阑尾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