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施工组织设计(第二部分土建施工方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5:22: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通用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部分:土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3.1.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3.2, 主要机具

3.2.1.夯锤: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面为方形或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3.2.2.起重机械:宜选用起重能力15t 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2.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3.2.4.推土机:用T3—100 型, 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

3.2.5.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3.3 作业条件

3.3.1.场地已整平,机械设备进出场道路已修好。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3.3.2.现场积水已排除,满足机械行走作业。 4, 施工方法

4.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布置夯点→机械就位→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夯锤自由下落→按设计要求重复夯击→低能量夯实表层松土

4.2 设计

4.2.1.有效加固深度: H≈a M2h 式中 a——修正系数,一般黏性土取0.5,砂性土到0.7,黄土取0.35~0.5;

H——有效加固深度 (m);M——夯锺重(t);h——落距(m)。

实际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锤重和落距外,还有地基土层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与有效加固深度密切相关。在缺少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可按规范表格预估。

4.2.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量小于4000kN2m 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为4000~6000kN2m 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量大于6000kN2m时为20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4.2.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 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 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4.2.4.两遍夯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 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4.2.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

通用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部分:土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 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4.2.6.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4.2.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4.2.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确定。

4.2.9.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4.3.强夯工艺要点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识第一遍强夯点位置,并测量原地面高程;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标高;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落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度;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以上步骤逐次完成强夯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功赎罪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4.4, 施工操作要点

(1)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荷载,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 (2)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起重机臂杆在突然卸重时发生后倾和减少臂杆的振动。安全装置一般采用在臂杆的顶部用两根钢丝绳锚系到起重机前方的推土机上。不进行强夯施工时,推土机可作平整场地用。

(3)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夯击深度应用水准仪测量控制。 (4)每夯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实,施工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强夯时,首先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若有偏心时,应采取在锤边焊钢板或增减混凝土等办法使其平衡,防止夯坑倾斜。

(6)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度过大,应及时用砂土将坑整平,予以补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7)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强夯,通常采用开挖排水盲沟(盲沟的开挖深度、间距、方向等技术参数应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或在夯坑内回填粗骨料,进行置换强夯。

(8)强夯时,会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振动,夯击点宜距现有建筑物15m 以上,如间距不

通用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部分:土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足,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带,其沟深要超过建筑物的基础深度,并有足够的长度,或把强夯场地包围起来。

4.5.雨期强夯施工措施

(1)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2)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明沟,以确保施工质量。 (3)对强夯的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 (4)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

(5)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虚土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吊,将夯锤吊离地面lm 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正式强夯。 (6)使用轮胎式起重机在强夯和移机过程中都应铺设垫板。 5, 成 品 保 护

5.1.做好现场测量控制桩、控制网的保护工作。 5.2.做好现场夯击位置布点的保护工作。 5.3.做好现场排水设施的保护工作。 1.3.2 砂石地基

1, 适用于处理软土透水性强的黏性土地基,但不宜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和不透水的粘性土地基,以免聚水而引起地基下沉和降低承载力。

2, 砂和砂石地基所用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属或其它工业废粒料(应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其最大粒径及级配宜通过试验确定)。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砂的地区,可采用粉细砂,但应掺入 25~30%的碎石或卵石。

3 ,砂石材料应级配好,不得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有机杂物。 用作排水固结地基材料,含泥量不宜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

4, 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积水状态。如用水撼法或插人振动法施工时,应控制注水和排水。

5 ,铺筑前,应先进行验槽。浮土应清除,边坡必须稳定,防止塌土。基坑(槽)底和两侧附近如有低于地基的孔洞、沟、井、墓穴等,应在未做地基前。加以填实。砂和砂石地基在完工后不得在影响其稳定性的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必须开挖时,应采取可靠的措施。

6, 砂和砂石地基底面直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底面应挖成踏步或斜坡搭接。搭接处应注意捣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7, 人工级配的砂石地基,应将砂石拌和均匀后,再进行铺填捣实。 8, 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应作成斜坡,每层错开0.5—lin,并应充分捣实。

9, 采用碎石垫层时,为防止基坑(槽)底面的表层软土发生局部破坏,应在基坑(槽)底部先铺一层砂,然后再铺碎石垫层。

10, 砂和砂石地基的揭实视不同条件,可选用振实、夯实或压实等方法。施工时应分层进行,在下层密实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每层铺筑厚度不宜超过规范规定。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捣实时应注意不要扰动基坑(槽)底部的土,以免影响和降低地基的强度。

1.3.3 三合土地基

通用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部分:土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1, 适用于换填软弱土。宜用于不超过四层的房屋。

2, 碎砖三合土的体积配合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采用1:2:4或1:3:6(消石灰:砂或粘性土:碎砖)

3, 三合土所用的碎砖用一般粘土砖碎块,其粒径应为20~60mm,不得夹有杂物。砂(中、粗砂)或粘性土(泥砂)中不得有草根、贝壳等有机杂物。石灰用未粉化的生石灰块,使用时临时加水化开。

4, 基坑(槽)在铺设碎砖三合土前,必须进行验槽。坑(槽)有积水时,应采取措施排水和清除泥浆。

5, 铺设前应在坑(槽)壁分层处标出样桩,并预拌好灰浆,然后加碎砖充分拌合均匀,再铺入基坑(槽)内。铺设厚度,第一层为220mm,其余各层为200mm,每层应分别夯实至150mmo

6, 碎砖三合土,可采用人力夯或机械夯。每层应夯打密实、表面平整,如发现三合土太干,应补浇灰浆,并随浇随打。铺好的三合土不得隔日夯打。

7, 碎砖三合土分层铺设至设计标高后,在最后一遍夯打时,宜加浇浓灰浆一层。待表面灰浆略为晾干后,上铺一层薄砂子或炉渣再进行最后平整夯实。

8,夯打完的碎砖三合土,如因雨水冲淋或被积水破坏表层灰浆时,可在排除积水后,重新浇浆夯打坚实。

1.3.4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

适用于加固软弱地基,使之形成复合地基,可提高土体强度,显著地减少沉降,提高地基的稳定性;用于公路、铁路路基作加强层,防止路基翻浆、下沉;用于堤岸边坡,可使结构坡角加大,又能充分压实;作挡土墙后的加固,可代替砂井。此外,还可用于河道和海港岸坡的防冲;水库、渠道的防渗以及土石坝、灰坝、尾矿坝与闸基的反滤层,可取代砂石级配良好的反滤层,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安全使用的目的。

1, 参考标准及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 17638—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 17639—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长丝机织土工布》(GB/T 17640——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裂膜丝机织土工布》(GB/T 17641——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非织造复合土工布》(GB/T 17642——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聚乙烯土工膜》(GB/T 1764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聚氯乙烯土工膜》(GB/T 17688——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塑料土工格栅》(GB/T 17689——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塑料扁丝编制土工布》(GB/T 17690—1998)。 2, 基 本 规 定

2.1.施工前应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单位面积的质量、厚度、相对密度)、强度、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做检验。土工合成材料以100m2 为一批,每批应抽查5%;产品验收抽样以卷为单位时,每批应抽查5%,并不少于一卷。

施工组织设计(第二部分土建施工方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gicz89aj168ub00wpir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