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作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只有让农村小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课外阅读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农村小学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迁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解决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缺失或不高的问题,才能探索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大多数学校图书室未向学生开放,学生想读书却无处借阅。其次是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图书,学生放学回家想看书却无书可看。
2 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些教师既没有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也没有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家庭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一些家长则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科成绩,因此,不让学生看课外书。
3 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多数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时间也不习惯读书看报,很少给孩子买课外读物。
二、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 营造读书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们在全校开展“书香伴我成长”的读书节活动,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班级图书角的图书采用学生购书、捐书、借书等形式来补充,做到至少每人一册,并指导学生给每一本图书编号,然后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做班级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另外,通过班级“好
书漂流活动”和“跳蚤市场”等多种形式将班级的图书交流到其他学生手中,进行交互阅读。学校还在校园里贴一些名人名言的条幅、学生字画和一些激励学生读书的图片,在学生信息窗栏内开辟出“每日格言”一栏,每日一句,让校园充满书香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产生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2)通过学校的“二站”、“一台”、“二刊”激发阅读的兴趣。学校通过“二站”(即星星火炬广播站、校园网站www.yaxx.org.cn)、“一台”(“七彩桥”校园电视台)、“二刊”(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和“七彩桥”校刊),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播送和刊登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重点在于读物选择和读书方法的指导。
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过程中,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如学童话时,推荐《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让他们阅读科普读物;学《草船借箭》后,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