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课程实施中鼓励师生间的对话 20.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有( ABD )。 A.讲授策略 B.对话策略 C.自学策略 D.指导策略 E。示范策略 三、判断简析题
1.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此观点错误。负强化与惩罚都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中的核心概念。负强化是指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据此可以看出负强化与惩罚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2.-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此观点错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1)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此观点错误。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
定。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课题和表现不尽相同,是逐步深化和扩展的。首先是教育的普及化,即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希望。其次是外部民主向内部民主发展,即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学习,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此观点错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这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了独立探索时期,但还远没形成“科学教育学”。直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才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因此“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应该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5.《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的论著。 此观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学记》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
观,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
学习课文《小珊迪》后,教师提问:“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几个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喜爱。随后,老师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小个子男生,要他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小男生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说了句:“我都不喜欢。”老师批评了他,小男生一声不吭地坐下了,看得出他心里很不服气。
学生可以不喜欢课文吗?老师的说法是:“我认为不可以。不喜欢不就等于可以不学了吗?再说,教材选的都是好文章。”
试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行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教材是例子”,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无论专家选出的文章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学生总要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理解。
建构主义的观点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观念变革,新观念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造就健康有序、宽松和谐、激励上进的新型教育。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建构自己独立的意义。如果我们总是以一个固定的模子去框住学生的思维,势必使学生丧失个性、丧失自我、
丧失创造力。
五、阅读分析题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原因如下:
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
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六。论述题
结合事假谈谈德育活动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
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
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