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名词作状语 10.始速祸焉
速:招致 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4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四、翻译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是破灭之道也。 (省略句)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
5
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从道理上说本来应当这样。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咽喉的。
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5.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五、内容和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6
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的作用: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是本文的本论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分别论证第一段提出的两个分论点。 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请将课文分为三层。第一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以诸侯割地赂秦与因战争而造成土地得失。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第二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三层(“古人云??此言得之”),采用引用、比喻论证,从道理上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请分为三层。第一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7
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第二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不仅在于燕、赵决策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第三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结论的结论部分。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的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第五段,讽谏北宋王朝。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贪得无厌: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