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 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世袭制并不成熟
2.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3.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4.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5.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形成 B.权力结构的变革 C.思想专制的加强 D.宗法观念的破坏
6.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 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 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 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 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
7.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社会危机的加深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深受理学的影响 D.统治阶级的倡导
8.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9.右图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
1
A.个体农业的形成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庄园经济的发展
10.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11.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2.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15.28 17.23 57.21 56.67 70.69 61.13 29.84 24.11 0 0.33 0.24 0.56 14.03 21.28 12.71 18.39
B.耕作技术的进步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13.下图为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所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 )
A.使省会成为重点 B.密集于南部沿海地区 C.推动了中国半封建化 D.便利列强控制中国 14.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 让西方列强放弃公
2
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体现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 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 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15.右表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此表说明( ) 国家 日军 俄军 英军 美军 法军 奥地利军 意大利军 兵力 8000 人 4800 人 3000 人 2100 人 800人 58人 53人 A.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 D.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
16.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17.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 D.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
18.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宰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19.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 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20.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
3
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B.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C.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D.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21.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
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22.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第一次建交高潮后—直到1954年10月,无—建树。出现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对峙的结果 B.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夺 C.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 D.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3.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
A.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两大阵营界限分明 C.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中国主导会议进程 24.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25.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 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 ) 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 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
26.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和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而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
A.公民团体形成 B.城邦体制产生 C.商品经济发达 D.民主自由意识强烈 27.《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D.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28.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 A.体现共和精神 B.说明司法权独立 C.防止专制独裁 D.凸显行政权至上
29.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曾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的商品输出资本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为东西两极的催化剂。得出这—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马歇尔计划侧重于遏制苏联 D.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30.1946年9月,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但起初英国并未融入欧洲一体化,直到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该现象表明( ) 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 B. 冷战左右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C. 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增强 D. 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4
31.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曾表示,超级大国是不能退休的。但是,它们可能将被迫与其他国家分享舞台。这—结论反映出( ) A..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 B.两极格局已无法维持下去 C.第三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32.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4小题,共52分。第33题16分,第34题14分,第35题10分,第36题12分。 3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 “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2分) 3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运动经历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经历了挫折和停滞,但其大势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覆盖欧洲大部分面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为多级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欧洲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它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以及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
——摘编自赵晓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 材料二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5年价格)(%) (1)根据材料一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