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入射角;根据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反射分析;
(3)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时应改变反射面的材料,其他因素不变;
(4)根据实验表格,分析反射声音强弱与充当反射面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利用声音反射现象,进行选择反射效果好的材料做反射面.
【解答】解:(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人看见表,是表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所以光线AO是入射光,所以∠COB是入射角; A.打鼓时我们能听见鼓声的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雷雨天时我们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故C正确;
D.铁路工人利用敲击铁轨时通过铁轨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故D错误.故选:C;
(3)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时,应该保持玻璃圆筒A和入耳位置不变,只改变反射面的材料.小明又将实验改进,如图丙所示在原来的人耳处增加了圆纸筒,这样做可以增加听到声音的响度;
(4)由实验表格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大理石反射效果最好,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差或易于吸收声音.
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
故答案为:(1)空气;(2)反射;C;(3)不变;材料;响度;(4)材料;大理石.
四、综合题(第21题10分,第22题8分,共18分)
23.小明乘西安地铁3号线从起点到终点只需要66分钟,此全程总长为39.9km.
25
(1)小明坐在车厢内感觉行车时平稳安静,了解到由于车身底部安装了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这种装置可降低振动产生的噪声,这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他在列车行驶在高架桥段时通过车窗看见夕阳下长安塔巍然耸立,水面上雾气蒙蒙,雾是由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
(2)当车匀速驶在高架桥段时,他从第1根电线杆开始计时,到第11根电线杆停止计时,共用10秒,他又了解到每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10m,则车在高架桥段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若车长20m,要全部经过桥上长15m的隔音板,需要多长时间?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1M:液化及液化现象;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别针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三个方面;根据选项中减弱噪声的位置,可选出答案.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2)先计算出高架桥的长度,再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车的速度;车完全通过高架桥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完全通过桥所用时间.
【解答】解:(1)车身底部安装了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这种装置可降低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水面上雾气蒙蒙,雾是小水滴,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高架桥的长度为:s=10m×(11﹣1)=100m, 车的速度:v==
=10m/s;
10m/s=10×3.6km/h=36km/h;
车完全过桥通过的路程:s′=100m+20m=120m, 车完全过桥所用时间:t′=
=
=12s.
故答案为:声源;液化;10m/s;36km/h;12s.
24.狗和兔子从同一地点O出发,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到B点,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1)狗和兔子在前10s 兔子 运动得快. (2)狗从O点运动到A点,共需多长时间? (3)兔子在前50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