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2.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绝对主义
6.“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下列与这句话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B.心外无物
C.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7.“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
A.质量互变的关系 B.对立统一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8.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未雨绸缪 D.居安思危 9.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其哲学寓意是( )
A.整体决定部分 B.部分离不开整体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1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1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2.“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话是指(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纷繁复杂,但在哲学上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这两大类是指( )
A.物质与意识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D.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15.人民群众既是历史中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7.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 )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实现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C.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D.和实生物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 C.实践出真知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以下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学说 B.逻辑学 C.道德观念 D.宗教思想 E.法律 5.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B.有助于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依据 D.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依据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基础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C.垄
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D.垄断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 E.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二、 辨析题
1.质变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意味着矛盾的主次方面力量和地位的转
变。
2.人们能够认识、利用和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四、简答题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简述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五、 论述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各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请结合实际论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道德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11 D 1 ABE 2 C 12 B 3 D 13 B 2 ABCE 4 D 14 B 5 C 15 C 3 ACDE 6 A 16 C 4 ACD(E) 7 B 17 D 8 D 18 C 5 ABDE 9 C 19 B 6 ABCDE 10 D 二、多项选择题 三、辨析题 1、答:片面的。前半句错误。只有发展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质变不等于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后半句正确。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如果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和力量发生变化,那么事物就发生了质变。
2、答:片面的。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规律;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但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答:正确。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因而以“劳动价格”的现象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四、简答题
1、答: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反映的内容、表现形式和特点都不同。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二者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2、答: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论述题
答: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抵制各种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②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努力克服我国社会存在方面暴露的缺陷。③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在我国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注: 主要看学生通过掌握的原理结合实际展开的论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