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6分) (2)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12分)
61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答案】1.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B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D选项正确。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图1
62
【答案】2.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①情况出现在近些年,③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②和④正确。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
4.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答案】B
B.古河道残遗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63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4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的一部分,因此选择B项。 5.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关于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均有可能。B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A、C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故选择D。 【知识拓展】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给。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的不断减少。
(2013高考题江苏卷)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图8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6.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图像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A选项错在加速,后期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减缓;B项错在持续,2003年是一个节点;C错在同步,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均为下降,但并不同步,速度有所不同;D选项是正确的。
7.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2003年后,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但是粮食产量却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实行惠农政策以后,人们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导致粮食产量上升。
64
而A选项,耕地减少放缓并不能解释粮食产量上升;B、D选项,材料中并没有相关论述可以论证,故选C。
(2013高考题新课标2)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
24 24
8.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9.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10.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答案】6.C 7.A 8.B 【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线的角度考查气候。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组难度:难。解题关键: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读。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第(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等温线分布是气候规律,而台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第(7)题,比较①②③④的降水差异,首先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④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④,③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②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
【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等。
二、双选题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12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1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答案】B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对比。 【解题思路】图中甲为东北平原地区,丙为四川盆地地区,相比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地区纬度更高,热量不足,故排除A;平原地形较盆地及周边地区更平坦,故选B;为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四川盆地紫色土要肥沃,故选C;北方地区整体水源状况较
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