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野外工作方法
一.信手地质剖面图及路线地质图的作法 (一)信手地质剖面图的作法
野外地质观察往往不是一个点上的观察,而是由若干点构成一条地质路线的观察。为了表示在这条线上的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所出现的岩脉、矿脉的位置等,往住需要将沿途观察到的上述现象画在剖面图上,这样的剖面图就称为信手地质剖面图(图1-1)。
作法:(1)首先确定前进方向(测定方位角),如有比较明显的地物(如公路、陡坎、小屋、大树)应予利用,并标注在图上,然后沿此方向前进,观察岩性、构造等。
(2)到了第二观察点,要目估点1至点2的水平距离和地形起伏情况,并
按一定比例画在图上(勾绘地形起伏线,比例自定,但应考虑不致使剖面图过长或过短),然后将1至2点间的地层岩性、产状,岩性界线(或地层界线),地质构造等分别绘在该段剖面的相应位置上。
(3)再继续由点2向前进行观察,操作方法同前;如此反复,直至路线
终了为止。
(4)在画信手地质剖面图时,如果观察路线在某点需改变方位,则应在图上相应的位置作出“330o ”的标记。
(二) 路线地质草图的绘制
以平面图的形式,将观察路线上沿途所见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性、构造面、侵入体等)按—定的比例尺绘制在导线上,就成为路线地质草图(图1-2)。它可以直接绘在地形图上;如使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大小,也可以另在方格纸上按
合适的比例尺勾绘。
方法:(1)先大致确定观察路线,在图上找到(或确定)路线的起点位置,用罗盘测定前进方向,将此方向角标定在地形图(或平面图)上,这就是1至2点的导线方向。
(2)目估l至2点的水平距离,或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确定2点的位置。 (3)沿导线方向观察地质现象,将该路线上见到的地质界线点(岩层分层界线,构造面,沉积岩与火成岩接触面等)的位置及平面延伸方向标注在路线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
(4)加注必要的地层或岩体代号,产状符号等。
(5)按上法依次前进,将观测内容不断标绘在平面图上,直至路线终点。
二 野外地质记录要求及格式 (一)地质观察点
野外地质观察的对象是露头。所谓露头是指暴露在地表的基岩(“生根的岩石”)。注意不要把从山坡滚下的石块(称“转石”)误认为露头。
野外对露头进行地质观察的点,称为地质观察点。根据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岩性点,地层界线点,地貌点,水文点,构造点等。不同性质的点,观察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记录的内容也不可能一样。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项是必须记录的:
1. 点号;2. 位置;3. 点的性质;4. 露头出露情况;5. 岩层(或构造面)产状;6. 其他地质描述。
(二)观察点的记录内容:
1. 岩性点描述内容及示例:
所谓“岩性描述”就是在野外观察时,将岩石最主要的特征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它的描述顺序一般是:颜色、原生构造、结构、矿物成分(或物质组成),以上各项就构成岩石的名称。然后还可以记录岩石风化后的特征,岩层产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等等。
例如,沉积岩的描述:浅灰色厚层粗粒含云母石英砂岩,风化后为黄褐色,呈蜂窝状。又如,青灰色厚层致密块状含砾青质灰岩。
如果是火成岩或火山岩,描述的内容及顺序一般是: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这些构成岩石的名称。例如灰黑色中粒块状辉长岩,或灰黑、深灰色致密状气孔玄武岩。然后进一步描述其他内容,加与围岩接触关系,有无析离体、捕虏体、蚀变和矿化现象,侵入或喷出时代,风化特征等。若为岩脉,还应记录其厚度、产状,沿走向的变化及相互穿插关系等。
2. 构造描述内容及示例: (1)褶曲的描述内容:
(i) 地理位置;(ii)背斜或向斜;(iii)核部及两翼岩层性质和产状变化;(iv)轴面产状;(v)其他有关现象等。
(2)断层的描述内容:
(i) 地理位置;(ii) 出露构造部位;(iii) 断层面的产状变化;(iv) 断层的性质(正、逆断层,或压性、张性、压扭性等),如有可能应对断距作出估计;(v) 断层两盘岩层的岩性和产状;(vi) 断层证据(挤压破碎、断层泥、角砾岩、擦痕、磨光面、断层带中的充填物,以及地貌上表现的沟壑断崖等);(vii)断层的切割关系。
如排山小学东开采坑旁观察背斜构造,核部为五通组石英砂岩,翼部为五通组砂岩和页岩组成;北翼陡。产状为330°∠71°,南翼缓,产状为182°∠35°;轴向为NE-SW,横断面为一歪斜背斜。背斜向SW倾伏,故地层分界线在南西方向圈闭。
三、地质剖面图的测制方法
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质测绘工作,为了弄清地层出露情况,地层顺序,岩性
特征,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等,常常要选择—定剖面进行实地测量,现将地质剖面的实测步骤与方法简述如下: (一)剖面线的选择
工作区域若是露头相当,就可以选择相当长的剖面线。这样的剖面可以得到有关地层及构造方面比较完整而系统的材料,也可以更正确地了解地质变化。 1.一般尽可能使剖面线和地层走向垂直。
2.尽可能通过所有地层露头好的地方,尽可能反映构造特征。
3.如果由于地形限制或露头分布的限制,而不可能完全在同一方向上测完一个剖面时,可以采用略拐弯的连续导线法,或者采取顺走向平移的方法来测制。 (二)实测方法——导线法
1. 导线法的野外工作一般需要2-3人同时工作,从剖面线起点开始,以皮尺或测绳量坡距,以罗盘定向,以测斜仪测坡度。
2.以—个导线点依次编号,并在专用表格上记录实测数据,现将所要记录的要素列举如下:
1)导线编号:可编为0~1,1~2,2~3??。各地形变化点,岩层分界线,构造分界线等,必须作为编号点。
2)导线方向:用方位角表示,除前视慎重观察外,可用回视校正。
3)导线距离:尺要拉直,不可弯曲,经过计算得到水平距。
4)坡度角:上坡为正号,下坡为负号,即仰角为正号,俯角为负号。测坡度角时,也要用回视校正。
5) 高差:根据坡度角和距离计算出来。(室内计算) 6)累积高差:自零点起至每点都有累积高差。(室内计算)
7) 地质描述:两导线点间或某地点见到的地质现象,如地层分界,岩性分界,岩性特点,产状要素,断层,不整合,化石及其他地质现象,用简单文字扼要地记录在表格中,如沿导线露头不好,可向两侧一定范围内追索,并采集必要的标本,化石,并编号和记录其位置,必要时可作素描或照相,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地层的了解。
3. 实测时,最好边测边作速写剖面,如果导线方向改变,则最好再加作速写导线平面图,在导线上注明岩层产状和断层产状等主要地质数据,并使导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