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郑
徵音。荥阳郡。系出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支子以国为氏。孔子弟子有郑国,秦有郑安平。汉有郑子真,裔孙郑露,避晋乱,徙闽莆,兴立学校,化行七闽。宋郑樵、郑侠皆其后。
8.王
商音。太原郡。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周有王诩,齐有王蠋。秦将王翦子贲生离,离子元,居琅琊郡;元弟威,居太原郡。又田齐之后,避难改为王氏。又魏信陵君子孙改姓王氏。又殷王子比干后亦曰王氏。凡二十一望。惟太原、琅琊二郡最著。
二、课堂讨论 自己姓氏的来源。
第三节 人名系统与汉民族文化 (1课时)
一、汉民族人名的特征
汉民族的人名具有某些基本模式,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基本模式 1.显著特征
在中国,由于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姓+名”式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姓名系统中最显著的特征。 2.在其他民族姓名中的体现
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如朝鲜、日本、越南、蒙古等民族姓名结构也多是如此。 (二)姓、名的不同意义 1.姓
在汉族姓名系统中,姓是固定难变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 (1)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宗族、血缘观念的深入人心。 (2)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3)它的作用在于“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 2.名
人的名字虽然是人的标记符号,个人的特称,但它具有特定的价值意义。
(1)一个人的名字与个人的荣誉、耻辱、思想、感情、事业、品质等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名字能“流芳百世”、“光荣耀祖”,而不愿“臭名昭著”、“身败名裂”。
(2)取名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反复推敲、深思熟虑。 二、人名类别
“名字”在古代汉语中包括了三个部分:名、字、号。直到辛亥革命前还是如此。三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部分。
(一)名
名有大名、小名(乳名)之分。 1.多用卑贱的字眼作小名
(1)通过用卑贱的字眼作小名,古人把自己的心理保持在一种谦卑、拙抑的状态中。 (2)透露中国人的某种文化心理。 2.正式命名——大名
(1)命名受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
(2)从命名可以窥视历史时代和文化心理的取向。 (二)字
古代知识分子或士大夫必须立字,立字表示已经成年。从春秋开始,起字就成了传统。
名与字意义基本一样。 名与字的意义相反、相对。 名与字是类属关系。 (三)号
有自号和别人给取的号,别人给取的包括赠号、官号、绰号、谥号等。
号,主要是要求美称,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常有取号的习惯,尤其是文人,为显示风雅而热衷取号。
三、课堂讨论
中国人的名字和中华民族心理文化。
第四节 人名是民族文化的镜象 (1课时)
一、人名的民族文化内涵
汉族人很看重自己的名字,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命名学就很有研究。这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的氛围。
(一)中国古代宗法观念在名字中的反映
体现在名字中的排行 字辈上,字辈是人们必须遵从的一种礼制。 1.字辈
人名中用不同的汉字来标示世系次第的分别和宗族社会等级身分的高低,这汉字便成了字辈。 2.意义
字辈的形成标志着汉人姓名格式的固定化。
(1)姓名中的第一个字是和父、祖共同的族名(姓)。
(2)第二个字(极少是第三个字)是和兄弟等共同的辈名(即字辈)。 (3)第三字,(极少是第二字)是个人的名。 (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精神在人名中的体现
在为子女起名时常用有关美好道德情操的字词来取名。 1.价值取向
旧时以传统的道德精神命名,体现出人们道德精神取向,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2.对今天的影响
今天人们在起名时仍喜欢用这些传统美德的词语,希望新一代能弘扬美好的品德。 3.可以窥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延续 (三)祈福求吉的民族心理在人名中的折射
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对福、禄、寿、吉祥、如意十分向往。 用福、禄、寿等吉利语命名相当普遍,如“来福”、“得贵”、“去病”等。 (四)五行在命名中的应用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以五种物质元素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古代的以此取名多以五行的相成顺序来排列。
而近代五行命名是根据命相家用五行推算生辰八字,认为缺五行中的什么,就在名字中添上。 (五)寄寓愿望在名字中的抒发
借名字以寄寓某种希望与祝愿,这是我国最为普遍的命名文法之一。 希望子孙成器成材,是每个家长的衷心愿望。 还往往用带有纪念意义的字给孩子命名。
二、课堂讨论
中国人命名通常受那些传统思想影响?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姓氏的起源?
2.姓氏是如何演变的? 3.《百家姓》是何时编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我国的人名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5.人名如何反映中华民族文化? 扩展阅读书目 1.《中国姓名文化》,宁业高、宁耘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9- 69页。 2.《文化与语言》,王福祥 吴汉樱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 77-91页。 3.《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50-65页。 4.《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8 -80页。 5.《汉语文字学》,许长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50-86页。
第六章 地名与中国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介绍地名的语言学特征;介绍从地名系统来探索中国文化,分析地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分析地名如何反映民族心理和社会心态。要求学生了解地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了解中国地名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文化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地名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本章的难点:地名如何反映民族心理和社会心态。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 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 (1 课时)
一、地名的语言学特征
地名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但因组成地名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语言学也认为地名是其研究的内容之一。
(一)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又具有特指性 每个地名都与具体所指的对象相联系。
标志着某一地域或地点,用于区别其他地名。
很多地名本身就能形象地反映它的特征、面貌、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等。 (二)地名具有符号性的特点 1.共性
地名与其他语言材料一样,具有符号性的特点 2.但又跟一般的符号不尽相同
(1)大都失去原有含义,而成为一种指别符号。 (2)举例:①“上海”并不是“上面的海”。②“天山”也不是“天上的山”。
(三)地名结构与语言结构基本一致
汉语地名绝大部分与现代汉语构词模式相同。
大都是双音节、三音节,少数是四音节、五音节的。 二、地名与历史文化
有些地名忠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因为取地名或以后改地名,大都与各时代的文化特征相联系。
(一)地名反映帝王年号和帝王用字的避讳 1.地名反映帝王年号
(1)以年号为地名,是在年号产生三百七十多年后才出现的。 (2)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3)举例:①东汉建安时期,江东孙氏集团设立新县名为建安。②唐代宗以他的年号“永泰”为一地名。
2.地名反映帝王用字的避讳
(1)凡是与当时皇帝及其宗族同名或同字的地名都要改。
(2)因避讳而改地名据说是从秦始皇开始,唐、宋都有这种事例。 (二)地名反映人民所爱戴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功绩,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的历史人物,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往往用他们的名字作地名。
如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东坡在他们先后出任杭州地方官时,为人民做出重大贡献,后人把西湖的两条大堤命名为白堤和苏堤。
(三)地名印证民族迁徙和民族间接触的历史 1.民族迁徙
民族迁徙后,就把原住地的地名带到新住地来 2.民族间接触的历史
(1)不表示任何政治色彩的地名很可能被别的民族所用。 (2)两种民族语言产生混合形成新的地名。 三、课堂讨论
举例探讨地名和历史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地名与中国社会文化、民族心理 (1课时)
一、地名反映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
主要是以各种宗教的建筑物为名,常见的建筑物转化为地名。 (一)佛教
寺、庙、庵、宫、殿。 (二)道教
观、庙、宫、堂、阁。 (三)天主教、基督教 天主教堂和礼拜堂。 (四)伊斯兰教 如清真寺。
二、地名反映中华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
在民间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象征,人们祈祷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以龙为地名,大概始于春秋 《春秋*成公二年》:“齐伐我北鄙,围龙” 龙为春秋时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
(二)这样的地名遍及全国各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心态 辽宁的龙首山、龙眼河。 北京的龙潭湖、青龙桥。 上海的龙华,杭州的龙井。 台湾的龙港、龙井乡。
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加上战乱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思安祈福是人民的最大意愿。祈求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生活愿望在地名中可以反映出来。
(一)例证 1.以福建为例
福建省 67 个县名和市名中带“福、泰、安、宁、和、平、清、明”等字的约占一半。 2.以别称为例
有些城市的别称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思想。 (1)广州别称“穗”、“羊城”:①穗象征五谷丰登。②羊象征温和、善良。 (2)南京的别称“宁”,福州的别称“榕”,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传统“五福”在地名中的体现
“五福”是“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 在地名中的反映。如福山县、万寿山、吉安乡等。 四、地名反映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在我国地名中,地名上冠以姓氏数不胜数,无论姓或姓氏都跟“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五、课堂讨论
例举几个能体现历史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地名。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地名如何反映古人的宗教信仰。 2.地名的语言学特征是什么? 3.地名与历史文化有何关系?
4.举例说明地名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关系。 5.举例说明地名可以寄托人民求安宁的意愿。 扩展阅读书目 1.《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郭锦稃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177页。
2.《中国地名文化》,牛汝辰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00-186页。 3.《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60-100页。 4.《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38-280页。
5.《汉语文字学》,许长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50-186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