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5:24:5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以龙为地名,大概始于春秋 《春秋*成公二年》:“齐伐我北鄙,围龙” 龙为春秋时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

(二)这样的地名遍及全国各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心态 辽宁的龙首山、龙眼河。 北京的龙潭湖、青龙桥。 上海的龙华,杭州的龙井。 台湾的龙港、龙井乡。

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加上战乱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思安祈福是人民的最大意愿。祈求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生活愿望在地名中可以反映出来。

(一)例证 1.以福建为例

福建省 67 个县名和市名中带“福、泰、安、宁、和、平、清、明”等字的约占一半。 2.以别称为例

有些城市的别称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思想。 (1)广州别称“穗”、“羊城”:①穗象征五谷丰登。②羊象征温和、善良。 (2)南京的别称“宁”,福州的别称“榕”,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传统“五福”在地名中的体现

“五福”是“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 在地名中的反映。如福山县、万寿山、吉安乡等。 四、地名反映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

在我国地名中,地名上冠以姓氏数不胜数,无论姓或姓氏都跟“地”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五、课堂讨论

例举几个能体现历史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地名。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地名如何反映古人的宗教信仰。 2.地名的语言学特征是什么? 3.地名与历史文化有何关系?

4.举例说明地名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关系。 5.举例说明地名可以寄托人民求安宁的意愿。 扩展阅读书目 1.《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郭锦稃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177页。

2.《中国地名文化》,牛汝辰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00-186页。 3.《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第60-100页。 4.《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38-280页。

5.《汉语文字学》,许长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50-186页。

搜索更多关于: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的文档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hq9t7tw679uewv2soe0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