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22日 15:19:49 来源:《新闻记者》 【推【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荐 Go【关闭】】 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个是
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200
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面
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的
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目,
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查》
竞争力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果。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了“
的战略。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调查
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这种型调查性报道的。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为
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比较
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
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栏目
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正在
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人物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我认
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中,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了一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种政
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济的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择校
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像这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多年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子工程
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倍增加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名医生
人,没有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到太平间私自偷取眼球。像这些节目它都有事件作为依托,而且通过层次的挖掘,反映中国法制、人情、伦理的一些冲突。
第五是纪录式的调查,之所以称为纪录式调查是由于这种片子内核就是纪录片,我们用调查
给它包装起来。再一个就是《面对面》的鼻祖,就是我们说心理层面的调查,也就是一对一的深
最后就是内幕调查,这也是我们今天大量制作的节目,就是调查性报道,这种报道在这5年
过一期,就是1998年由王莉芬制作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是一些地级政府为了虚假的政
了国家,也蒙骗了广大农民,后来耗资2个多亿。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行为也得到了制止。
在2000年之前,我们从主题性调查逐渐走向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调查,然后进入到一些人文性
2000年到2002年,这个时候有一个转折,就是我们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这个口号
出来的呢?当时,中国好多专家都认为《新闻调查》的定位模糊不清,似乎什么都能做。就像上
我们曾经做过那么多的新闻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新闻事件报道的样式。有专家就说,到底什么
特色,不清楚。为了给《新闻调查》找一个识别的信号,找一个识别的特征,我们给这个栏目进法,就是要弄清楚强化什么、排除什么。
提出这个口号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真相,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和梳理。真相,我们认为就
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蔽,
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之所以我们对真相的遮蔽有这么多
想通过这种阐述来对我们以往的节目也能有一种解释,所以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比较宽泛一些。
“探索事实真相”这个广告语打出来后,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们2001年的创作就出现
峰,就是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比如《温岭黑帮真相》、《海灯神话》
早播出的揭露司法腐败的节目,再如《最后的警示》,是对上海榕树下网站上推荐的一名艾滋病
专访。像这些节目,都越来越靠近揭内幕的调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也发现这种所谓揭内幕的作品、探索事实真相的作品,非常符合观
性节目的期待,也符合一个调查性节目的定位。如果我们做的节目是一个未知的、有迷惑的、有
题,就特别适合由新闻从业人员来挖掘,对它进行深入的挖掘,也符合我们早期提出来的“新闻闻”这一定义。
到了2003年,由于残酷的竞争背景,我们把调查性报道提出来,试图对中国的电视调查性一种全面的实践。
刚才说到我们从2001年以来的代表作,像《远华大案》、《南丹矿难》的确是揭内幕了,
节目算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呢,根据我们的理解,它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记者的独立调中纪委、司法机关报告完了以后,我们跟进,就是俗话说的“打死老虎”。
调查性报道为什么会有比较高的声望,受到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尊敬呢?就是因为它能够凸
体和记者的品质。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我们当时提了一个
高目标就是一个月有一期有影响力的调查性的报道。如果实现不了,就争取两个月一期或者是一
期。我们认为,在当今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这个市场上,唯有做调查性报道,既符合我们栏目的精
也符合我们栏目长远的发展,才能够使我们的这个节目在中国的深度报道的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对调查性报道概念的不断理解
在实践当中,我们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做了一些梳理,进行了一些消化。
像美国的《60分钟》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就是通过记者的调查来揭露社会某一集团,企
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阴私。他们认为,该监督的都是一些强势部门,比如说警察、企业集团、政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