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狂犬病
近十年来中国狂犬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维持在每年超过2000人的高位,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狂犬病在2006年开始反弹达到高峰,而对狂犬病的思路和方式存在问题导致中国每年用于狂犬病防疫的费用超过100亿元,付出的代价世界第一,效果却是世界倒数第二。对这种死亡率达100%的传染病的知识普及和夸大宣传,不但让民众陷入敏感恐慌,也让中国狂犬病防治陷入投入高效率低的尴尬境地。
造成狂犬病恐慌的原因之一,是2006年开始国内疫情有所回升,媒体舆论及卫生部门对这种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传染病夸张宣传,甚至认为所有的犬都是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狂犬病防治手册》编写者认为中国带毒犬的报道泛滥,调查数字与狂犬病发病数和分布状况不符合。 夸大宣传的背后原因
国际学术刊物《BMC传染病》曝中国疫情10年增加20多倍
2008年8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BMC传染病》的一文《中国狂犬病趋势(1990-2001年)以及广东省暴露后治疗》,指出“1996年报道的狂犬病例只有159例,但到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到3279例,增加了20多倍。”作为一种毒害人类神经非常强悍的病毒,狂犬病导致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此消息一出,中国不少舆论和媒体开始报道狂犬病疫情回升背后的种种隐忧,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言人张永振曾指出:“狂犬病毒潜伏期长达10多年甚至20多年,使很多被狗咬伤的人产生恐慌”。在这一情景下,中国绝大部分医院和卫生医疗机构,在接收狗咬患者后的处理方式一律为注射狂犬病疫苗。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员严家新称,统计显示中国狂犬病疫苗年使用量达1500万人份,而其中99.8%的人原本不必接种,因误解而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人数至少占接种总人数的1/3,而他们根本没有感染风险。
媒体的宣传报道断章取义,导致民众对狂犬病恐慌
造成大众对狂犬病恐慌的原因之一,是媒体连篇累牍的“健康狗带狂犬病毒”的宣传。1992年,广东省卫生防疫站报告,对该省8个县、市的市场屠宰的1258只食用狗的脑标本进行检查,狂犬病毒抗原的平均阳性率为17.7%,最低的地方为10.8%,最高竟达30%。许多报刊上经常所说的健康狗的“带毒率”17.7%,来源就在这里。后来其他省市的防疫站相继进行一些调查,都宣称“健康犬带毒率”很高,多数报道的家犬带毒率为8%-15%,其中大部分为“健康”带毒。
如山东省健康犬带毒率为15.3%和22.2%(邵县);吉林为15.8% ;河北衡水市为23.7%。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中说,上海的“受检犬中有40%为无症状的携带狂犬病毒”。
中国媒体对健康狗也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宣传,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打狗根除狂犬病的行为屡次发生。
国内外疫苗公司兴风争抢中国市场:20-30亿的牟利空间
统计显示,中国被狗咬伤而注射狂犬病毒疫苗的数量,达到了1200万1500万支,按每支疫苗200元计算,总计达到20至3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狂犬疫苗消费的最大市场。在这一环境下,国内外数十家疫苗公司抢夺市场的竞争很激烈,一些疫苗公司故意夸大狂犬病在人体内的潜伏期。
健康犬携毒被夸大 、潜伏周期被夸大、疫苗注射被夸大。
由于“健康犬能携带并传播狂犬病毒”的认识普遍存在,不少被犬所伤者长期处在极度恐惧中。支持健康犬带毒的,也仅是国内的部分不明真相的医生。传染科医生或者狂犬病门诊的医生的对于狗咬患者的答复通常是:健康的狗也可以带病毒,而狂犬病的潜伏期很长,可达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所以也可能发病。因此,要接种狂犬疫苗,最好还要测定血清的狂犬病毒的抗体水平,了解疫苗接种是否有效。这种回答是造成大众对狂犬病无端恐慌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翔实的研究证明,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为2周到3个月,99%在一年内发作,超过1年已少见,潜伏最长为6年。中国有所谓狂犬病潜伏期长达20年之类的疫情记录个例,但都无法确认这些个例是跟狂犬病有关。
市民被狗咬伤后,一般情况下,都是注射狂犬疫苗针,同时,也会注射狂犬疫苗血清(短期内增加免疫力),但是并不是打了这些预防针后,就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发病。同时,狂犬病的潜伏期从10天到10年不等,并且被咬伤的部位,也将影响到狂犬病的发病率,特别是身体上半身的位置,如头面、手、胸、背等多个部位,距离头脑中枢神经很近,病毒会很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如果医治不及时,狂犬病发作的几率比较高,一旦发作死亡率将达到百分之百。 所以,市民一旦被狗咬伤后,最好尽量将受伤部位的血挤出,用肥皂水、清水清洗,清洗后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暴露24—48小时,不要缝,不要包。同时,也需要尽快到医院接种疫苗,防止狂犬病病毒侵入身体内部。
WHO关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指南”明确指出:“如果动物在 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终止治疗。”这种判断狂犬病传染性的简单、实用的标准,一般简称“十日观察法”。中国卫生部直到2009年才承认,这种观察法有效,是适合中国的。但此前卫生部关于十日观察法在中国不适用的结论已在国内教材引用,被媒体不断渲染。
误区一:被狗咬后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
被狗咬后必须在24小时之内注射狂犬病疫苗,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但传染学家认为这是误区。狗咬后的处理方法应该参照WHO给出的“10天观察法”,在进行伤口的处理消毒之后,最好能对咬人的狗或猫进行隔离观察,如果狗或猫在咬伤人后10天内还没有死去,就证明咬人的狗或者猫事发时唾液中是不含有狂犬病毒的;据世卫组织的研究证明,只有在狗或猫死亡前几天才是狂犬病传染期,被咬才有危险,观察期间如果猫狗死去,则人可以补打狂犬病疫苗,而不是非要在被咬24小时之内;如果是其他动物,则不要用10天观察期立即打。此前中国CDC发言人说“10天观察法”不适用中国,因为亚洲的毒株与其他地区不同,但WHO在泰国的实验就证明:10天观察法有效,因为整个亚洲犬类动物中只有I型传统狂犬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狂犬病疫苗注射原则上是接种越早效果越好,最好是在24小时内注射,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的,只要在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之前人还没有发病,疫苗就可以发挥效用,因此,补种疫苗是有效果的。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也将继续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误区二:被狗咬伤或舔舐伤口必须要注射疫苗
美国疾控组织2008年发布报告,对可能传播狂犬病的8种情况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其中(非狂犬病流行地区)犬咬伤、猫舔舐、犬舔舐、在医院与狂犬病患者接触等4种情况的发病概率最高为1/10万,通常不必进行疫苗注射处置。美国大概每年被咬的是一百多万人,真正打疫苗的只有一万多人,最高是三万人,反过来讲九十多万人都不需要
误区三:疫苗只能预防一次,再次被咬还需注射
有着84年历史的泰国色瓦巴哈女王纪念研究所,是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合作中心,这里的专家对于疫苗的使用问题给出的答复是,只给病人注射3支疫苗(在当天,第三天,第七天),这3支疫苗对未来的预防已经足够了,而且将来再次被疯动物咬伤也不用注
射免疫血清;而且如果咬伤人类的狗在观察10天后还保持健康的话,就会停止对患者的治疗。国家药监局网站对于再次注射疫苗的描述为: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如果再次接种的话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