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亲缘利他生存策略,使之更能适应自然选择的压力。因此本题答案为A。
四、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 (6题9分)
115.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自然选择作用的单位是 (单选l分)
A.个体 B.种群 C.物种 D.群落 答案:B
116. 红绿色盲是由X-连锁隐性单基因造成的,若假设50000人中有320个女性是红绿色盲,同时假设随机婚配,请预测该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单选2分) A. 0. 02 B. 0.04 C. 0.06 D. 0.08 【解析】:本题存在争议,答案为D。出题者按照320/50000得出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0.64%,故Xb的基因频率为8%,在此条件下算出男性红绿色盲概率为0.08。由于一开始没交代50000是女性,所以实际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0.32%,算出来答案应该在0.057左右,反而更接近C。所以本题作废。答案:D(删除)
117. 在一个环境条件不变的人种群中,下列哪些因素会改变种群世代之间的基因频率? (多选2分) A. 基因突变 B. 个体迁徙 C. 遗传漂变 D. 选择性交配 E. 随机交配 【解析】:基因频率不变的哈代·温伯格平衡是一个理想状态,在自然界这样的群体是不存在的。实际上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种群只能有相对稳定的基因频率,它们都可能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各因素:突变:突变是基因的一个重要属性,基因突变对于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提供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就无法发生作用;第二,突变本身就是影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例如,一对等位基因,当基因A变为a时,群体中A的频率逐渐减小,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假如长时间发生A→a连续发生,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后这个群体的A被a完全替代,这就是突变产生的突变压。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正反突变压相等,就成平衡状态。在自然群体中因为突变率低,所以短时间内对基因频率的影响是很不明显的。选择:选择对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一个具有低活力基因的个体,就比正常个体产生的后代要少些,它的频率自然也会逐渐减少。某种基因型个体跟其它基因型个体相比时,能够存活并留下子代的相对能力称之为适应值,也叫适合度,记作W,最高的适合度W=1。那么在选择的作用下降低适合度即为选择系数,用S表示。在数值上S=1-W,SU所以选择系数越大,说明适应性越差。在考虑自然选择对群体遗传组成影响是,常以适合度和选择系数作为定量的指标之一。基因频率接近0.50时,选择最有效。当频率小于0.50时,选择作用逐渐降低。隐性基因频率很小时,选择的有效度非常低,因为这时的隐性基因几乎完全存在于杂合体中得到保护。选择对显性基因的作用比对隐性基因更加有效,因为杂合子中的显性等位基因会像在纯合子中一样表现出来,如果显性基因是致死或不育的(S=1),只要经过一代便可淘汰干净。选择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具有定向性,我们课本提到的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随工业发展的黑色化现象,就是典型例子。迁移:繁育个体迁入一个群体或从一个群体迁出都称为迁移。假如有一个大的群体,每一代中有一部分是新的迁入者,其比率为m,原有个体比例为1-m。设迁入个体中的某一个体基因频率是qm,则原有个体同一基因频率是q0,则在混合群体内基因频率q1将是:Q1 = mqm + (1-m)q0 = m(qm-q0)+q0 迁入一代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为:△q = q1–q0 = m(qm–q0) 由式子可知,在一个有个体迁入的群体里,基因频率的改变明显的取决于迁入率及迁入个体与原群体之间的基因频率差异。遗传漂变:哈代·温伯格定律,是以无限大的群体为前提的,而实际的生物群体中,个体数目是有限的。在小群体中,既是选择,突变和迁移不发生作用,基因频率也会由某一代群体基因库中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配子时产生误差。由此引起的基因频率的变化称为遗传漂变或随机漂变。例如黑腹果蝇棕眼基因的实验结果,
是小群体基因频率随机漂变的很好例子。从具有bw(棕色眼基因)与bw75基因杂合体出发,若每代雌雄个保持8只,那么200多个这类小群体,经过19代后,既有全部为bw75的小群体,也有全部为bw的小群体,还有为bw75和bw各占不同基因频率的小群体,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实验开始时bw75和bw频率均为0.50的小群体,这就是随机漂变的结果。本题争议较大,首先确定的选项是A一定是对的,E一定不对,因为E是哈代·温伯格平衡的条件,基因频率不会改变。至于BCD均存在异议。相比突变、选择与迁移,一般认为遗传漂变更多针对的是较小的群体(详见戴灼华p494)。因此根据“环境条件不变的大种群”这一题干信息,C不对而B对(多数争议在于大家认为BC都收种群大小影响,应该一起对或者一起都不对)。
另外一个争议在于选型交配。按照戴书的定义,选型交配分两类,一类是正选型交配(Positive assortative mating)即当带有相似表型的个体优先交配。在自然群体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例如人类的选择性就很高。高个子女人和高个子男人婚配,矮个女人与矮男人婚配都比较常见,比随机频率要高。负选型交配(negative assortative mating)是不相同表型的个体交配的概率要大于随机交配。情况和上面的例子相反。正选型交配和负选型交配的类型都不会影响群体的基因频率,但他们可能会影响基因型频率。同样按照Principles of Genetics, 7th ed.权威教材的内容(如下图,原书p560),选型交配也不会改变基因频率。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简单计算一下,假设高富帅和穷挫矮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与a,如果原始的基因型比例为AA:Aa:aa=1:2:1,基因频率为1:1。如果正选型交配,即高富帅值和高富帅交,穷挫矮只和穷挫矮交,一代之后,基因型频率变为:7/24:10/24:7/24,但基因频率仍为1:1。这中间的问题在于,不管如何非随机交配,只要所有基因型产生后代的数目及后代的存活率都相同,那么基因频率就不会改变。但事实是大部分情况下选型往往与选择共同存在,某些基因型后代的适应度与其它类型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普遍的基因频率改变。通俗讲,如果高富帅四处留情,而穷挫矮孤独一生,那么基因频率就会变;但如果高富帅和高富帅幸福一生,穷挫矮与穷挫矮凑合一辈子,大家传递下去同样的后代,那么基因频率就是不会变。本题出题人考虑到的概念是大种群,选型存在选择的情况,所以答案才会给ABD,最终由于答案异议太多,本题作废,但大家要理解其中的原因。
118. 大多数人类新生婴儿的体重都稳定在3到4公斤之间,过轻或者过重的婴儿死亡率都比较高,这是哪种自然选择模式的结果? (单选2分)
A. 定向选择 B. 分裂选择 C. 稳定选择 D. 随机选择
【解析】:选择的基本类型:稳定性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即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类选择多见于环境相对稳定的群体中。选择的结果将使性状的变异范围不断缩小,群体的基因型组成更趋于纯合。例如,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邦帕斯(Bumpus,1899)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他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的有72只,死去的有64只。在这64只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的、重的、变异类型比较特殊的。这表明离开常态型的变异个体容易受到淘汰。又如,托尔(Tower)在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中发现,能够过冬的是那些比较属于常态型的个体,而变异较大的个体都容易在过冬中死亡。据报道,人类新生儿的体重为平均体重者,其死亡率最低。过轻或过重者死亡率均较高。在对伦敦出生的13700个婴儿体重的调查统计表明,新生儿体重略高于8磅的比率最高。随访结果:全部婴儿的存活率为95.5%,而新生婴儿体重略高于8磅的存活率为98.2%。单向性选择(定向选择):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这类选择称单向性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会使变异的范围逐渐趋于缩小,群体基因型组成趋向于纯合。单向性选择多见于环境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的群体中,人工选择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即定向选择。尺蛾黑化即属这种选择。在单
向性选择作用下,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物种就可能转化为新的物种。在古生物学上就有这方面的材料,如马的祖先就朝向体躯增大的方向进化,以致逐渐形成体躯高大的现代马。 分裂性选择(间断选择disruptive selection):即指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常态型则大为减少的选择。这种类型也是在环境发生变化的群体里进行的。原先较为一致的生态环境分隔为若干次一级的环境,或群体向几种不同地区扩展,都会出现分裂性选择。上述关于马德拉、克格伦岛上的甲虫,正是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才逐渐形成残翅、无翅或翅膀特别发达这样两种类型,而具有一般飞行能力的逐渐被淘汰了。美国卡兹基尔山有轻巧型和粗壮型两类狼,也是分裂性选择的结果。上述三种选择是最基本的类型。平衡性选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基因的多型性以及相应的表型多型性即多态现象。例如人的血型,眼和发肤的颜色,某些昆虫的颜色等。能使二个或几个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中的比例在若干代中保持平衡的现象称平衡性选择(balancing selection)。平衡性选择也即是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这类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对杂合体有利的选择:即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又名超显性(overdominance)。在超显性情况下,二个成对的等位基因中,杂合体Aa的适合度大于二种纯合体AA和aa。设AA与aa的选择系数分别为s1与s2,则一代以后的选择效应见。在选择过程中,由于保留下的Aa在繁殖时一定继续分离为A与a,后代中必会出现AA与aa的纯合基因型。因此,在杂种优势的特定情况下,AA与aa就不易被选掉,而在群体中继续保存。一定时期后,不同基因型按一定频率的比例达到平衡状态。2.依赖于频率的选择:即随频率变动的选择。除杂种优势的选择外,依赖于频率的选择(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也可导致遗传的多态平衡。当基因型的适合度随它们的频率而变化时,选择就依赖于频率。这种选择模式与上述讨论的其他模式不同,它的适合度不是恒定的,而与基因型的频率有关。例如在复杂的环境中,当一种基因型很稀少时就可能有很高的适合度,因为适合于它的环境条件较优越。相反,当这种基因型获得充分增殖后,它的适合度便骤然下降。其原因是它适合的环境达到了饱和,已难以找到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举个例子来说,如果食肉动物在捕食过程中,总是更容易捕捉到某一种猎物,而不是同时捕食两种或更多的猎物,那么,这些食肉动物就会形成一种以最容易获得的猎物为食的捕食模式。如果这些食肉动物捕食所有猎物的能力都一样,那么就会对被捕食的猎物种群造成频率依赖性选择效应。稀有基因型(雄性个体的奇异颜色)在孔雀鱼的自然种群中有明显生存优势。这也许是迄今为止证明频率依赖型选择可以是维持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机制的最好的实验证据。随机选择应该指的是漂变,相关概念参见117题,在此不详细介绍。答案为C。
119. 古生物学家Simpson定义小进化的概念为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从小进化的角度来看,有性生殖生物的进化单位是 (单选l分)
A. 个体 B. 克隆 C. 基因型 D. 种群 【解析】:古生物学家辛普孙〔G·G·Simpson)在其《进化的速度与方式》(Tempo and Mode inEvolu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4〕一书中重新定义小进化与大进化: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大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生物学家以现生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变,是为小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是为大进化。小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无性繁殖系和种群(李难《进化生物学》p182)。因此本题答案为D。
120.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直立的人科化石”露西”,属于 (单选l分)
A. 腊玛古猿 B. 南方古猿 C. 能人 D. 直立人 E. 智人 【解析】:露西,古人类化石,被称为人类的祖母。1974年,美国科学家唐纳德·约翰逊等领导的一个考古小组在埃塞发现了“露西”,遗骸化石具有大约40%的完整性。“露西”属
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被看作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当时为庆祝这一伟大发现播放了甲壳虫乐队的歌曲《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因此化石被取名为“露西”。总结一下关于人类进化出现在历年考题中的主要时间节点: (1) 最早直立行走的是南方古猿; (2) 直立行走的姿态与现代人相同的是直立人、智人; (3) 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直立人; (4) 最早进行人工取火的是智人; (5) 不能制造工具的是南方古猿; (6) 出现语言的是能人; (7) 脑容量达到现代人大小的是智人。结合第81题,南方古猿也是最早直立行走的古人类。本题答案为B。人类进化历程如下图所示,注意各人科动物时间发生有交叠,且研究仍存在争议(如腊玛古猿到底和西瓦古猿是同类异性还是不同类别等),故请大家以书本归类为准。答案: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