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4:53: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存在的。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早期的信号功能

(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 (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青少年能够推论脱离现实的假想问题。

青少年期儿童的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发展起来。 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思维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积极方面:

可以帮助个体思考生活中的可能事件,形成稳定的同一性,获得对他人心理和行为原因的更丰富的理解。个体也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决策,包括权衡各种行为过程及其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结果,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消极方面:

个体按照假设的替代物表征现实世界,开始对一切事情提出质疑,小到父母运用权威严格限制他的作息时间的做法,大到政府不顾很多人忍饥挨饿、无家可归,而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武

器和太空探索上的行为。

实际上,青少年感受到的逻辑不一致和现实世界中的缺陷越多,他们就变得越迷茫和失望,甚至会对执行者如父母、政府怀有怒气。皮亚杰把青少年的理想主义看作是他们新的抽象推理能力发展的结果,并认为形式运算是“代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态系统理论基本观点(5个系统)

1.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79,1989,1993)对环境影响做了详细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强调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生态”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环境. 微系统(microsystem)

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同伴等。个体在微系统中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参与活动这两种过程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个体发展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个人特征、兴趣、能力等),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周围的社会成员、物理环境等)。 中间系统(mesosystem) 指微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外层系统(exosystem)

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如,父母的工作性质与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家庭的收入、学校的整体计划、学校的收入等。现在,外层系统对个体发展的间接影响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宏系统(macrosystem)

是个体发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和社会阶层背景。它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时序系统

指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和恒定性。例如,历史事件(如2001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和渐进的社会发展(如妇女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它也会影响儿童发展

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不断认识和建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也叫敏感期。

小结部分很重要

各种理论是从不同视角或侧面研究心理发展的,贡献各异。 1.精神分析理论:重动机与情绪 2.学习理论:重行为 3.认知发展理论:重认知

4.文化—历史理论:重社会文化 5.习性学:重行为的进化基础

6.生态系统论:重心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的特点优点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在对时间跨度大的发展进行推断的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一些年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文化或历史差异造成,而不是真的由发展带来的变化).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也叫追踪研究。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四)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的突出特点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环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 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发展。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经典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

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第四章

第一节受孕是起点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

第二节胎儿发展的阶段心理在一个孩子出生前就产生了

胎儿发育经过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周~出生)三个阶段。

第三节知道母体因素有哪些

(一)母亲的孕史(二)母亲的营养(三)Rh因素一个人的红血球能和Rh抗体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阳性,不能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阴性。(四)母亲的年龄23~29岁为最佳生育年龄。

第五章

第一节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和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发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第二节动作发生的时间——胎儿期 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胎儿期。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例如,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搜索更多关于: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的文档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i80d9hpxv8jj329nafr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