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 学院:
? 班级:
? 姓名:
? 学号:
(实验五: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络11-1班 &&&&&&&&&& ***********
实验五:NAT工作原理分析与验证
一、实验目的
1.分析验证动态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分析验证静态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二、实验步骤
1、用PacketTracer(5.3或以上版本)打开文件51_NAT_Testing.pkt.pkt。在R1上已经配置好了NAT:192.168.1.0/24的私网地址被动态映射到公网地址220.173.141.17及220.173.141.18,192.168.1.10/24被静态映射到公网地址220.173.141.21。公网地址范围为220.173.141.16/29。
2、可访问性验证:
1)分别用PC0、PC1访问PC2,看看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试跟踪并记录连接中断的地方。
?
答: pc0与pc2;连通,图略。
pc1与pc2;连通,图略。
2)用PC2分别访问PC0、PC1,看看是否可以连通?如果不能,试跟踪并记录连接中断的地方。
?
答:PC2访问PC0,不能连通,在R2处中断返回不能再前进。
如下图
PC2访问PC1,不能连通,也在在R2处中断返回不能再前进。
图和上图一样。
3)总结NAT内外网相互访问的规则。
答:NAT的作用是把内网的私有地址,转化成外网的公有地址,使得内部网络上的主机可以访问Internet。使用NAT就可以通过合法的IP地址把所有的内网中的主机连接到Internet上,此时,NAT隐藏了内网网络,保护了内网中的主机,有效地避免了来自外网的攻击。当内网主机需要访问外网时,NAT将自动修改IP报文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将内网IP伪装成合法的公用IP,这样内网主机就可以访问外网了,而当外网想访问内网时就会在NAT处被拦截下来,然后通过查看路由信息决定是让外网操作进入到内网。
3.动态PAT工作原理验证。
1) 用PC1通过自定义HTTP数据包访问Web服务器,观察并记录:访问开始之前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一次出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一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2过来)到达R1后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到达R1后的NAT表,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包第二次从R1出来后的NAT表。
答: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访问开始之前的NAT表:
数据包第一次到达R1时的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