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手部代表区的损伤,会产生失写症;损伤布洛卡氏三角区,会引致失语症;而 大脑皮质顶叶损伤不会引起语言功能障碍。 77. 答案:C 异相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因此,认为异相睡眠与幼 85.答案:
A.错 无此作用。
B.对 副交感神经节在所支配的脏器的壁内或附近。
C.对 它有纤维至眼、颌下腺、舌下腺、腮腺和胸腹及盆腔脏器。 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异相睡眠期间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 促进记忆活动。
X 型题 78.答案:
A.对 B.对 C.对
D.错 突触后膜主要是对 Na+、 K+,特别是 Na+通透性高。 79.答案: A.对 断面以下躯体和内脏反射均减退甚至消失。
B.对 C.对 D.对 80.答案: A.对 B.对 C.对 D.错 81.答案:
A.对 B.对 C.对 D.错 82.答案:
A.对 脑干网状结构存在肌紧张的抑制区和易化区。
B.对 对肌紧张的抑制作用受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和小脑前叶蚓部的 影响。
C.对 对肌紧张的影响通过调节肌梭敏感性而起作用。 D.对 83.答案:
A.对 B.对 C.对 D.对 84.答案:
A.对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起源不同。
B.对 交感神经节远离效应器,而副交感神经节在所支配的脏器壁内或附 近.
C.错 胸、腹脏器大多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D.错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均释放乙酰胆碱。
D.错 它不通过交感干。 86.答案:
A.错 视神经不含有副交感神经。 B.对 动眼神经中存在支配瞳孔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纤维。
C.错 舌下神经不含有副交感神经。D.对 舌咽神经内有支配腮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经。 87.答案:
A.错 丘脑是大多数感觉至大脑皮层的接替站。
B.对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C.对 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植物性神经中枢,如延髓内有基本生命中枢,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等。 D.错 小脑无此作用。 88.答案:
A.对 交感和副交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具有紧张性作用,不过在不同情况 下,一方占优势。
B.错 竖毛肌、肾上腺髓质等仅由交感神经支配。
C.对 拮抗的对立统一,使机体更适应活动的需要。
D.对 自主神经对内脏的调节是与其功能状态有关的。 89.答案:
A.错 节律性呼吸属于脑干功能。 B.错 保持血压稳定这是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的作用。
C.对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D.对 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神经元合成,贮存在神经垂体内。90.答案:
A.对 杏仁核的活动与情绪反应有密
切的关系。 B.对 隔区及其有关结构参与生殖功能的调节。 C.对 海马环路与记忆活动有关。
D.对 下丘脑腹内侧核区是饱中枢所在的部位,而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和 下丘脑外侧区则是摄食中枢所在。 91.答案:
A.对 B.对 C.对 D.对 92.答案:
A.对 成人清醒状态下,几乎是没有δ波的,但在睡眠时,可出现δ波。 此外,成年人极度疲劳、麻醉状态及皮质具有占位性病变的清醒病人可出现。 B.对
C.错 α波是皮质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表观。
D.对 婴儿时期,脑电波频率很慢,常见到δ波。 93.答案:
A.错 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有利.
B.对 异相睡眠时由于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 从而促进记忆。
C.对 同上原因,异相睡眠时也有利于幼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D.错
第四章 感觉器官 A 型题
1.具有“全或无”性质的电位是 A.静息电位 B.感受器电位 C.动作电位 D.终板电位 E.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强度和量的编码是通过
A.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 B.改变动作电位的潜伏期
C.改变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 D.改变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E.改变动作电位的波形
3.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表现在持续刺激条件下
A.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 B.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C.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幅度变小 D.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
E.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快 4.一个快适应的感受器有利于发现
A.持续刺激 B.高频刺激 C.低频刺激 D.所有刺激 E.重压觉
5.视神经记录到的视觉动作电位和听神经上记录到的听觉动作电位
A.两者在波形上无本质区别 B.两者在波形上有本质区别 C.两者出现的频率相同
D.两者在波形上不同,但频率相同
E.两者在波形、振幅和出现频率上都不相同 6.在折光系统中,最主要的折光发生在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的前表面膜
7.正常成人眼看 6m 以外物体时 A.折光系统需要调节,使物体在视网膜清晰成像
B.折光系统不需调节,物体即可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C.折光系统不需调节时,物体在视网膜前成像
D.折折光系统不需调节时,物体在视网膜后成像
E.折光系统最大调节,物体在视网膜上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8.正常成人眼看 6m 以内近物时
A.折光系统不需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B.折光系统不调节时,物体在视网膜前形成清晰的图像 C.折光系统需要调节,物体在视网膜后形成清晰的图像。 D.折光系统需要调节,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E.折光系统需要调节,物体在视网膜前形成清晰的图像。 9.近点距离主要决定于
A.睫状肌中环行纤维的收缩能力 B.瞳孔括约肌的收缩能力
C.角膜的曲率半径 D.眼球前后径的距离 E.晶状体弹性
10.下列关于视杆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B.与双节细胞连接时会聚程度高 压的平衡
E.鼓膜振动的幅度很小,但能随声波的振幅精细变化 16.视网膜中对暗光最敏感的部位是 A.视网膜中央凹 C.含有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 D.可分辨紫色和红色光 E.司暗视觉
11.下列关于视锥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凹处 B.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和节细胞连接时会聚程度小 C.视锥细胞含有视紫红质
D.有色觉辨别能力
E.对物体精细分辨能力强
1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一种 A.除极化慢电位 B.超极化慢电位
C.先除极化后超极化电位 D.锋电位 E.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3.在视网膜中,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是 A.色素细胞
B.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C.双极细胞 D.水平细胞 E.神经节细胞
14.有关暗适应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人进入暗室后视觉敏感度逐渐提高 B.人进入暗室后视觉敏感度逐渐下降 C.人进入暗室后,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分解速度减少 D.缺乏维生素 A,暗适应时间延长
E.暗适应的主要阶段与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15.对鼓膜振动,不正确的描述是
A.鼓膜振动在频率、相位和时间上完全跟随可听范围的声波 B.鼓膜振动已包含声波中所含信息
C.鼓膜振动—听骨链传导—卵圆窗膜振动是声波从外耳传向内耳的最有效 途径 D.鼓膜振动有利于中耳腔与外界大气
B.黄斑
C.视神经乳头处 D.视网膜周边部 E.整个视网膜 17.视紫红质是
A.视锥细胞内的感光色素 B.对紫光最敏感
C.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 D.一种视蛋白
E.与明视觉有直接关系
18.关于感受器电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可作远距离传送 B.具有“全或无”性质
C.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频率提高 D.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程度的增加,幅度也增加 E.是钾平衡电位
19.感受器的共同特点是能将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转变成神经质末梢或感受器 细胞的电反应,这种生理特性为
A.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B.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C.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D.感受器的传递作用
E.感受器对刺激的量的编码
20.感受器对外界刺激“质”的编码是通过 实现的
A.动作电位的波形
B.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 C.动作电位的幅度
D.专用线路传入途径 E.感受器电位的幅度
21.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集,瞳孔散大 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集,瞳孔缩小
C.晶状体变扁平,眼轴会集,瞳孔缩小 D.晶状体变扁平,眼轴散开,瞳
孔缩小 E. 晶状体变凸,眼轴散开,E.鼓膜的谐振特性很好,在相位、时瞳孔散大
22.视锥系统的特点是
A.对暗光不敏感,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 B.对暗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 C.对暗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不高 D.对暗光敏感,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 E.对亮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不高
23.发生在视杆细胞外段胞膜处的跨膜信号传递形式是通过 A.酪氨酸激酶受体
B.胞膜上离子通道蛋白
C.受体、G—蛋白和膜效应器酶系统 D.核内受体 E.以上都不是
24.根据三原色原理,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分别对____三种光敏感的视锥细胞 A.红 黄 紫 B.红 绿 蓝 C.黄 绿 蓝 D.红 青 紫 E.红 橙 紫
25.维生素 A 严重缺乏,可影响人 A.在明处视觉 B.在暗处视觉 C.色觉
D.立体视觉
E.分辨精细物体能力
26.人耳可听声音的频率范围为 A.20~2000Hz
B.16~10000Hz C.20~20000Hz D.500~2000Hz
E.250~100000Hz
27.有关中耳的传音功能,下列描述是错误的是
A.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是声波从外耳传入内耳的最有效途径
B.通过锤骨和砧骨的杠杆使声强传入内耳时增加 1.3 倍
C.通过鼓膜和卵圆窗膜的面积比使声压传入内耳时增加 17 倍 D.鼓膜—听骨链—卵圆窗途径是声波传入内耳的唯一途径 间和频率上能完全跟随声波 28.有关中耳肌反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通过中耳肌反射使听骨链缩紧,阻尼系数增大 B.中耳肌反射使噪声传入内耳时衰减 30~40dB
C.中耳肌反射通过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反射性收缩实现 D.中耳肌反射可衰减所有噪声,包括脉冲噪声 E.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
29.根据基底膜的行波理论,下列描述是错误的是
A.声波首先引起基底膜起始段振动,然后再从底部向顶部传送 B.在行波传送过程中,基底膜振幅逐渐增大
C.基底膜振动经过在最大振幅的点后,振幅急剧减小,最后消失 D.低频声波传播距离远,基底膜顶部引起最大振动
E.高频声波传播距离远,基底膜顶部引起最大振动 30.耳蜗毛细胞的静纤毛浆膜上有
A.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B.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C.机械门控离子通道
D.乙酰胆碱门控离子通道 E.谷氨酸受体
31.有关前庭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侧由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组成 B.椭圆囊、球囊均为耳石器官 C.半规管的感受器是壶腹嵴 D.椭圆囊的感受器是囊斑
E.和耳蜗毛细胞相同,前庭毛细胞表面只有静纤毛 32.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内的所有毛细胞动纤毛位于
A.静纤毛丛的半规管侧 B.静纤毛丛的椭圆囊侧 C.静纤毛丛的中心 D.静纤毛丛的任意点
E.静纤毛丛周围的任意点 33.水平半规管主要感受
A.水平面头部直线匀速运动 B.水平面头部直线加速运动 C.水平面头部匀速旋转运动 D.水平面头部变速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