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德育中期答辩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15:39: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诗意地栖居”是18——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万年写的一首诗中的一个短语。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诗意地栖居是真正的存在,没有诗意地栖居就不是存在,诗意使栖居成为栖居。海德格尔主张诗意地栖居而反对技术得栖居。

荷尔德林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代表追求人鱼自然的和谐。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带来的危险。“刻板化”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碎片化”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质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

海德格尔的学生马尔库塞把工业社会中的人成为“单面人”。就是“物质的 技术的 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压倒一切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追求则被忽视 被冷漠 被挤压 被驱赶”,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

为了纠正这种情况,马尔库塞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建立新感性。就是把感性从理性的压抑中解放出来,是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以新的感觉方式知觉世界。而能够发挥这种功能,形成和建立新感性的正是这种艺术和审美。

3、 什么是“情感本体”?

虽然工业文明 工具理性破坏了生存的诗意,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等,但它们同时也极大地改变 改进和改善了整个人类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延长了人们的寿命,而这毕竟是主要的方面。理性知识一种工具,它还不能代表终极关怀,然而没有这种工具美人泪就不能进入现代社会。因此不能浪漫地批判和否定工业文明和工具理性。其次,对工业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极大发展进行调节、补救和纠正。清除它们中有害的一面,对理性进行所谓解毒,使人从工具理性的极端控制中解放出来,不再成为机器的奴隶。

为此,李泽厚先生提出要从工具本体发展到情感本体。在工具本体中,人是进行理性操作的工具;在情感本体中,人是情感丰富的、内在自然充分人化的个体。工具本体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核心,解决“人活着”的问题;情感本体以精神世界引领人类前进,解决“人活得怎样”的问题。本体是最后的是在,一切的根源。情感本体就是以情感为目的、为最后的实在。

李泽厚先生还把情感本体同新感性、美的本质、人生的境界、华夏美学的精髓等问题联系起来。他所说的新感性,就是人类通过世代的文化承袭而不断丰富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心理本体,特别是情感本体。心理本体、情感本体和美感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内在自然的人化。

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生分为相互交错、纠织的四种境界: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就是一种审美境界、情感本体的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审美境界。李泽厚先生把天人合一解释为外在的自然与人内在的自然情感都渗透、交融和积淀了社会的人际的内容,社会和社会成员与自然地发展处在和谐统一中。这正是华夏美学的精髓,也是在工具本体上生长出情感本体。

情感本体要求停留、执著、眷恋在情感中,品味和珍惜自己的情感存在。对情感的体味就是对人生意义、宇宙奥秘的体味、在这种体味中,人的存在成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存在。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就是从功利人生进到艺术的人生。 第一讲

1、 中西方对宇宙美得欣赏有什么区别吗?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认为和谐就是美。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的和谐现象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宇宙的和谐有序也产生数的比例。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的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他们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集合起来。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每个别的天体也都处在一定的比率中。天体的运行是和谐的,距离月大的天体运动越快,并发出高昂的音调;距离越小的天体运动越慢,并发出浑厚的音调。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谐音。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也描述了宇宙的美。根据柏拉图的描绘,在广袤的苍穹中,各种星体有序地、交错地、多层次地旋转运动。这确实是衣服瑰丽奇妙的图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的球体是最美的,他永恒的、匀速地圆周运动也是最美的。

中国人固然也关照宇宙、太虚、太空,然而关照的方法和西方大异其趣。尤其形成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西方人想宇宙做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中文中“宇”是屋宇,“宙”是在“宇”中出入往来。及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

宗白华先生在1949年发表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说明了这种观点。他写道:“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萦回委曲,绸缪往复。同是观照宇宙之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子在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 分析在“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为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

搜索更多关于: 最新德育中期答辩论文 的文档
最新德育中期答辩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iixb9xgrg9sc9l3qd2e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