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复习估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31 -
课 题 课 型 教学目标 预学指导 有趣的乘法计算 新授 教学时间 课时 第 1 课时 总课时 1 主备人 司小三 月 日(第 周 星期 ) 1.会用速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乘11。 2.会用速算方法计算“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预习 两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11,“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教学准备 预学导学 1.教师出示:□□×11= ,让学生确定另一个因数(两位数),成为一道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算式,教师很快地说出这道乘法算式的积。(板书:□□×11= )如: 生:18乘11。 师:18×11=198。 生:23乘11。 师:23×11=253。 ……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太快了,这结果不会是错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速算,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为下面学生自己探索速算方法做好铺垫。 2.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结果。 3.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教学预案 二、教学新知 1.教师板演: 18 23 ×11 ×11 18 23 18 23 198 253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道式子的计算过程: (1)积是怎么得来的? (2)积与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发现什么规律? 3.师生共同小结: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 4深化学习,巩固提高。 (1)及时反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11= 32×11= 52×11= 71×11= 63×11= 45×11= 81×11= 5×11= a.让学生通过实践,再次发现问题:在57×11这个式子中,5+7=12,应该怎么办? - 32 -
米尺、卷尺、秒表 、记录本。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二次备课
b.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交流心得体会。 c.得出结论:满十进一。 (2)深化发展,发散思维。 67×11= 78×11= 48×11= 69×11= 22×28= 35×35= 56×54= 问题出现: 32×28和35×35、56×54=的因数变化了,又怎么办? 设计意图:前4题巩固刚刚探索出的两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后3道题让学生产生冲突,发现不能用刚才的速算方法去解决,引导其探索接下来“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5.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式子的特点: (1)这三个式子乘数的十位有什么特点? (2)这三个式子离得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同头尾合十” 6.师生共同小结:这三个式子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 10。我们把这样的式子称为:“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 7.引导学生探索“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1)学生先算一算、 填一填, 再和同学交流。 (2)教师板演三道算式并写出得数。 22 × 28 = □1 6 35 × 35 = □□2 5 56 × 54 = □□2 4 (3)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 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8.师生共同小结:对于“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一的数。 9.计算验证。 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 × 15 = 43 × 47 = 69 × 61 = 三、巩固应用 四、总结提升X k B 1 . c o m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说说你的体会。 有趣的乘法计算 板书设计 □□×11= “同头尾合十” - 33 -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难点:1. 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3.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 34 -
课 题 课 型 教学目标 预学指导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预学导学 复习长度单位的进率 教学预案 一、谈话导入 认识千米 新授 教学时间 课时 第 1课时 总课时 4 主备人 司小三 月 日(第 周 星期 ) 1.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预习例题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米尺、卷尺、秒表、记录本。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二次备课 1.板书:长度单位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千米 2.用手分别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继续比画1千米,学生肯定会发现不行了。 问:为什么不能比画1千米? 谁能来说说你认为千米该是一个怎样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千米: 读“千米”,你估计它和“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1千米=1000米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多少米? 预设:200米、250米、400米 那要几圈才是1千米? 预设:5圈、4圈、2圈半 你们体育课上,老师一般会让你们跑几圈?满1千米吗? 那你觉得1千米有多长? 读教材第20页下端方框中的话: - 3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