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理教学材料-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3:03: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的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将成为可能。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会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六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图一)所示:

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1)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2)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网络教学结构

说明一:人—机交互中的三种学习方式

(1)自助式学习,又叫浏览式学习。对于想泛泛了解网络资源库中的个别内容,或者只是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可选用此法学习。 (2)程序式学习是指学生按照老师预先设定的步骤和内容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合于基础知识较少,不能自主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策略的学生。

(3)探究式学习是指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说明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通过网络平台上的“BBS论坛”栏目进行。 3、网络教学案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上册(必修)《2.9大气环境保护》为例,对此模式作一介绍。 (1) 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现代地理教学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 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了各种大气环境保护有关的漫画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入教学资料库进行自助式学习。

②提出问题:通过情境激趣,激发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热情,教师适时通过网络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地球真的在变暖吗?你有何证据?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你认为有何危害?针对臭氧层变薄,人类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去遏止?什么叫酸雨?你认为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我国酸雨的情况如何?分布有何特点?为解决我国的酸雨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③自主探索:先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2.9大气环境保护网页进行程序式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课件左侧的导航条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制作的网站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④网上协作: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老师的协作等)。还可通过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酸雨危害与防治的成因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各自解决办法,在BBS发帖子交流,并讨论其可行性。

⑤课题小结:学完知识点后由学生完成本课题小结,教师作适当补充,并与课件上的小结进行比较。

⑥网上测试: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复习巩固题。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师生。

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数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将测试题分为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综合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的练习;第三层次为评价级,提供了与大气环境保护相关的高考水平级的试题及其分析与解答。

⑦课题延伸:课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大气环境保护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四、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

1、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从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2)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3)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4)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1)具有开放性;(2)学习过程的交互性;(3)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4)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但是如何形成“开放的教育观念”呢?

2、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

交互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要营造适合于网络教学的信息教学环境,即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3、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 4、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显然,评价网络教学课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评价”。

以上这些问题急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总之,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甚至对教学体制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理教学材料-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izod695rn03gjy5zd2f62h6002tw800l8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