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学习 目标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中国建筑的特征》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学习科普文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第1课时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2、关于本文的题目 题目结构: 式短语 中心词: ;修饰语: ; 修饰语分为两个层面:“ ”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 ”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3、关于科普文章
(1)科普文章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2)科普文章的特点
①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②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③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④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和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比作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
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预学能掌握的内容】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缅甸( ) 抱厦( ) 墁地 ( ) 穹窿( ) 如翚( )斯飞 檩子( ) 正脊( )戗兽( )点缀( ) 2、给下列生词释义: 墁: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戗兽: 瓦当: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第四部分(第 段):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
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自我探究〗 1.筛选文本信息,填表。 中国建筑体系独特 空间(地域)角度 时间(历史)角度 2、筛选文本信息,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填写下表。 中 国 建 筑 的 基 本 特 征 (八) (九) 〖合作探究〗 3、(1)作者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六) (七) (四) (五) (二) (三) 九点 特征 (一) 表现 说明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