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4:45:0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复习提纲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和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少一些)两大类。

2、我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地球日:4月22日

3、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由于人口多,人均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4、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5、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状况,首先要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跨流域调水(最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途径是:修建水库(最大工程:长江三峡)。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6、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山地多,平地少③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且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7、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常见的:耕地、林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9、在我国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经济 油料作物 作物 糖料作物 其他 旱地 小麦、玉米 花生 甜菜 棉花、苹果 水田 水稻 油菜 甘蔗 棉花、柑橘 10、我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 11、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工业

12、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我国的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13、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14、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5、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1)辽中南工业基地: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沈阳、大连、鞍山

(2)京津唐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唐山

(3)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

16、我国目前初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

17、高新技术产业有三个主要特点:

①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大;②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大;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高。

第四节 交通运输

18、现代交通运输的五种形式及其特点:

① 铁路:我国最重要的长距离运输方式,运量大,速度快,运价低。 ②公路:最灵活的运输方式,可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运输。

③水路: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

④航空:适合贵重、急需且数量不大的运输,速度最快、运价最高、运量小。 ⑤管道:运量大、安全、节能、不间断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 19、⑴我国铁路已经形成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分布格局: 主要南北铁路干线:

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主要东西铁路干线:

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重要铁路枢纽:郑州、北京、徐州、兰州、株洲。

⑵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乡道。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位。 ⑶航空: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各省级行政中心和重要城市的国内航空运输网。 ⑷水路:分为海洋运输、内河运输。

20、①主要的海港: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湛江等。

②我国重要的河港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 ③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香港。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 自然资源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21、各地民居特点: 分布地区 民居 特点 内蒙古 (蒙古族) 北京 (华北地区) 蒙古包 四合院 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利于光照。(季风区 多平原) 梅州(长江中下游) 陕西 (黄土高原) 云南 (傣族) 两面坡式民居 窑洞 竹楼 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 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新疆(西北地区) 泥砖平顶房 浙江 湘西和贵州(西南少数民族) 西藏(藏族) 江南民居 墙薄、窗小、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吊脚楼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22、服饰:(重点记忆)傣族、藏族(藏袍)服饰 23、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②八大菜系:山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广东菜系、福建菜系、湖南菜系、安徽菜系等。

第二节 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24、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25、地方文化特色包括 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26、到2011年6月,中国已有41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27、主要景点的分布省区: 景区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 “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 江苏 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 西藏 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黄龙 四川 “四绝”: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黄山 安徽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陵、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兵马俑坑 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 “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山东 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平遥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28、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⑴ 选择目的地: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喜好、经济收入、闲暇时间。从报纸、杂志、广播、图书、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或亲戚朋友获得旅游信息。 ⑵ 设计旅游线路: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路线,尽量避免往返线路重复。③合理安排时间;④注意劳逸结合;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⑶ 准备相关的物品:必要的衣物、地图、照相机、足够的钱、必要的食物和水、常用必备药物、小小针线包。外出旅游别忘了先买保险。

第六章 比较区域差异

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阻挡了东南海洋气流北上,使得秦岭以南降水充足,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决定了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景观的差异。秦岭向东延伸与淮河相接,是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限。

2、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温暖带和亚热带之间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约一致,又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3、 秦岭—淮河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冬季河流有无封冻 温度带 干湿带 植被类型 耕作类型 耕作制度 主要粮食作物 有 暖湿带 半湿润区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以旱地耕作为主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 无 亚热带 湿润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水田耕作为主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 九寨沟 泰山 二、 四大地理区域 1、 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异,共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3、 从地形、气候、景观、农业特色和民居等方面进行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气候 平原和高原 丘陵和山地 秦淮以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湿润区 常绿林 高原和盆地 高原和山地 秦淮以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湿润、半湿润地区 植被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耕作制度:一年一 熟后两年三熟,耕 地以旱地为主; 农业特色 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等;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山楂、枣等。 西北非季风区, 年降水量<400 毫米,干旱、半高寒气候 干旱地区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放牧羊、牛、马等牲畜) 以牦牛等高寒畜牧业为主,少数地方可发展青稞等高寒农业及林业。 房屋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稻谷、茶叶、蚕丝等; 热带、亚热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 防寒保暖,地势平多用砖瓦,竹木坦,人口多,村庄材料建造,注意较。 通风散热,屋顶 坡度较大,利于 排水。 降水少,屋顶较为平坦。 第七章 认识区域特征

第一节 北京

一、地理位置:

1 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 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 2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温度带,地处内陆且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②战略地位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③北京西部背*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

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三、城市现代化

1.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国的心肝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因此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礼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的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3.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第二节 台湾

一、地理位置

1.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占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2.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

3. 西低东高,山地为主分布东部,平原面积稍小。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4.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绿岛等许多小岛

二、源丰富的宝岛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外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 出产农矿业产品 90以后立足于“岛” 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平原 汉族占全省98%,高山族人口占全省2%

五、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台北,基隆,高雄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第三节 四川省

1、四川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第二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有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

2、四川的气候类型:高原高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3、四川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4、四川盆地四周山岭环抱,冬暖夏热,降水丰沛,冬春多雾。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5、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省,近年来,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电、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

6、以麻辣为主的川菜有“麻婆豆腐” “鱼香肉丝”等。

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

1、 泰宁县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 泰宁拥有举世罕见的“水上丹霞”“ 峡谷大观园” “洞穴博物馆”三大奇

观。

3、 泰宁在2010年与广东丹霞山、湖南 、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

山一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五节 黄土高原

1、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 最大的 黄土覆盖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认可 风成说 。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 ,南至秦岭 ,北抵长城 。海拔1000~2000米。黄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观的有 黄土塬 、 黄土梁 、 黄土峁三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高原地面 破碎, 沟谷 密度大, 平地 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见 直立的陡崖。 (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2、)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 疏松,多 空隙、 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 易溶于水。 (3、)黄土高原属于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 7、8月,多 暴雨 。 (4、)黄土高原地面光秃裸露,缺少 植被 的保护,由于人们不合理的 开垦 、采矿、 修路 活动,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3、一般来说,地面坡度越 大,坡面越 长,降水越 多 ,降水强度越 大 ,地面植被越 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 肥沃的土壤,使 农作物 减产;使 沟谷 增多、扩大、加深,导致 耕地面积 减少;还向 黄河 输送了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

5、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黄土高原 、 四川盆地 、 云贵高原。 6、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 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并引发 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种地质灾害。 7、黄土高原的治理采取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 生产活动;另外,严格控制 人口增长,解决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能源工业。

8、三北防护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被称为中国的绿色长城。

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

1、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

2、长江沿江地带与东部沿海地带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型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实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的基本框架。 3、“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湖众多,自古就是稻谷和淡水鱼产区,农产品还有:棉

花,油菜籽,茶叶,蚕茧等。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4、“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 。主要农产品:稻谷,小麦,油菜籽,茶叶,柑橘等。

5、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

6、上海是我国最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雄厚;②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③地理位置优越;

大的港口,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 7、上海发展经济的优势:

8、 上海六大支柱性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带动金融、商贸、骑车、成套设备和房地产的发展。

第七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或中国大陆东南部。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南临南海,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2、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是深圳和珠海 ,沿海开放城市是广州 。 3、珠江三角洲气候是高温多雨的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4、珠江三角洲的产品以 港、澳为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 、欧洲 、非洲 、 美洲和大洋洲 等地区,20世纪末,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出口基地。

5、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与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厂” 。

6、珠江三角洲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地 劳动力,加快了城镇化速度。且轻工业发达

港澳对比

一、 回归祖国时间 人口(万人) 面积(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组成

中国血统98% 香港 1997.7.1 678万 1092 广东省珠江东口

(祖籍广东省多)英、其他2%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东

和新界西组成。

珠江口西岸 中国血统95%(祖籍广东 澳门 1999.12.20 44万 32.8

省多)葡3% 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

岛,澳门主要由澳门本岛,氹仔岛,路

环岛组成。

二、 香港发达的经济——“东方明珠”“购物者的天堂” 加工工业

航空便利,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背*大陆 地窄人稠,市场狭小,本岛加工, 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 成衣,电子电器,料制品,纺织,钟表,玩具 生产消费品为主,劳动密集型 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

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积极在祖国内地投资建厂,祖国内地通过

香港加强对外贸易;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原则: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 澳门经济及发展战略 以旅游业为主(博彩业)、成衣、玩具制造。

同内地联手,在珠海发展,形成澳门—珠海—广州发展轴线。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的文档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j2kn0rty27f2vc1v0ey6gjog0oh7b0067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